确然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自杀的动机本身是多样的。有一些情况是一过性的自杀尝试,即被救后不会再考虑自杀,包括但不限于:冲动型自杀,因一时委屈,想不开愤而求死,这在中国农村很常见(顺便推荐一本好书《浮生取义》),只要情绪平复后就不会再寻死(但不排除下次冲动的可能);表演型自杀,例如民工以自杀讨债,怨侣以自杀相胁,只要达到了最终目的,那还死什么?还有一些放弃自杀的情况比如,第一次试过了,体会到自杀的痛苦(既包括肉体上,也包括精神上的,你想想父母亲人闻讯赶来,扑在床边哭天抢地,面对这场面是什么感受),第二次就失去了勇气。

——以上,都是让人松一口气的情况,在非抑郁症患者身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自杀非是一时情绪冲动,也不是有所图谋,而是体现出了一种「求死」的意志,这就必须高度警惕了。如果这一意志没有解除,那么,他会设法寻找第二次机会的。

大概不会那么快,不会刚被救醒就哭喊着又要跳楼(那是上文说到的表演型自杀,我曾听说过三天内「自杀」十几次的案例),真正想第二次自杀的人,他们会等待时机,等一个条件成熟,警戒放松,再也不会失手的机会,他们甚至会笑着说「没事,我已经想通了」,来降低周围人的警惕。

抛开表演型自杀不谈,真正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件需要绝大勇气的事。

所以有一些人做出这种决定的时候,已是心坚如铁。

一击不中,往往停手。——但,不见得是放弃,也许只是蓄劲。

所以千万不要自行做出自杀风险评估,这方面是有专业人员和专业工评估具可用的。去精神科,寻求医生的判断和建议。会根据他的家族史,生活史,病史,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情感稳定性,躯体健康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第一次自杀的行为特点,被发现的经过,救活之后的行为反应,自我陈述……等等变量,进行更准确的评估。遇到有风险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住院。所有精神科病房里都设有 24 小时监护的房间,这是最基本的生命保障,至于解决问题可以慢慢再说。

至于会不会用相同的方式,那并不重要。除非他们对形式美感具有特别的要求。通常,他们是会优先考虑现成的计划,因为制定新的自杀计划往往太麻烦,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千万不要以为我割腕,你只要藏好刀片就没事了。

最后,如果已经是抑郁症患者了,遇到自杀尝试的情况应立即送去住院,24 小时监护。

因为,再次自杀的风险,极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