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户角色(Personal)的目的和方法, @8HPencil@杨正寅 同学说的是对的。

不过鉴于Personal是一个很容易被误用的方法。所以我还是就其实际使用来补充若干个点,或者坑:

1. 首先是最基本的点:Personal的使用有隐含的心理前提。

事实上,personal产生的本因,是因为虚拟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牵涉到的人很多。
一个好的设计开发团队,产品、设计、开发、运营、市场的意见都是应该被融入的,这样才能够打到以终为始的效果。

但这会面临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参与者的视野不一,各人对产品需求的理解会相当不一致。Personal的出现,在于大家遵循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没有哪一个人能代表用户,我们要去归纳概括真正的用户需求”。

这个前提是相当重要的,若没有这个前提,Personal永远都只是形式和流水,最终会沦为废纸一张。
一个Personal能够奏效的团队,必须是能够发自内心去感受用户需求的。
如果不是,那请不要指望这个方法能帮助该团队。

2. Personal的内容不一定要很生动。

故事(Story)永远都是打动人心的,但是打动人心的时候,也意味着文学化的程度过大。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的“楚楚动人”的Personal,但仔细想来,或许有将Personal与故事板(Storyboard)混淆的成分。

事实上故事是说不完的,但Personal却应该是有明确边界的,他是要由一个“有立体参数的形象”,进而引出“实质的需求”的。简明了当的角色,才适合在团队成员间普遍接受和传播,引发的分歧才会少,和引出这个需求无关的部分,最好还是摒弃掉。

3. Personal中要包含“非角色”。

这一点相当、相当、相当有必要。是因为人其实都很健忘,也都很感性。

我们需要制定主角色,次要角色(或称辅助角色),也要重视非角色。因为有很多小众的需求,很容易被人注意,但其实往往又不应被包进当前的产品。这个时候,应该把他们制作为非角色。

知道做什么让人坚定,知道不做什么让人不迷茫。

4. Personal是定性方法,适合于启发式思考,它不是定量方法。

Personal是定性方法,不是定量方法。如果你用到Personal,就意味着可能有需求层面的变更。
但未必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在需求层面上做变更,Personal不可滥用。
可能你只是希望将一个成熟的产品或功能的效用发挥到极限。那这个时候数据驱动的灰度实验可能更合适。*尤其是海量用户的产品。

定性要看感觉,但定量要看数学。

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Personal的核心不是文笔和形式,是使用者的同理心和平衡感。

Personal是一种归纳方法。归纳是一部分,但“如何归纳来的”更为重要。
所以要用好Personal,一定要尽量抛开先入为主的理解,尽量将自己放到用户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但事实上Personal是人归纳出来的,它只能无限接近用户,但无法完全还原用户。原作者的意图始终还会被融进去。

所以使用personal常常会有“融进去”“跳出来”的循环往复。而Personal就在这种“哦这就是用户需求”和“但为什么我感觉这里还是不自然”的纠结之间,逐渐逼近用户了。

所以:
如果你感觉Personal不够自然,请严谨地检查,是不是自圆其说的成分太大。
敢于承认自己的Personal不自然,敢于修订。
保持同理心,循环往复地去打磨,相信螺旋型上升。

如此往复打磨,你能够获得真正可用的Personal,而不是一张好看的文档。

————————————————————————————————————

也希望不仅仅是设计师,所有参与产品研发的同学们都能去使用这些方法。

— 完 —

本文作者:张书泓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做交互设计,最难的地方在哪?
好的设计师有哪些特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