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无心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博公众号,是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有位朋友问:为什么小时候觉得大人喜欢的东西很多不好吃,比如咖啡很苦,啤酒很酸,长大了以后竟然也喜欢它们的味道了呢?

yunwuxin-age-1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对于食物的“检测”基本上只有看和尝这两种手段。不同的味道,是他们用来判断食物“好”还是“不好”的依据。比如说,甜的食物是糖,可以迅速补充体力,所以成为了愉悦的味道;“肉香”意味着蛋白质变性和杀菌,既安全又便于消化,也成为了美味;咸意味着补充电解质,避免抽筋,也还是好的;而酸,意味着食物的腐坏或者果实没有成熟,就不那么受欢迎;而苦,则往往是有毒有害的物质……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判断未免失之片面。尤其是糖、盐和肉,对于现代人来说甚至是“不健康食品”的代表。但这问题的出现在于人类的生产能力过于强大,“过”了而已,而远古的祖先缺衣少食,一直是在“不及”的状态。形成粗浅的“判断”,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苦痛,最后演化成了遗传信息。

小孩子的口味偏好深受这种“先天因素”的影响,喜欢甜的、喜欢油炸的,抗拒酸的、厌恶苦的。不喜欢咖啡、啤酒,甚至多数的蔬菜,可以算是人的天性。
把这种不喜欢的态度转变为不喜欢,是与天性做斗争。好在人类对食物的口味偏好有“自适应机制”——试得多了,也就可能喜欢了。科学家们认为,人在越小的时候,适应新食物的难度就越低。在婴儿期,这种“抗拒”很弱,很多食物试上一两次,可能就能接受了,而到了两岁,这种“抗拒”会逐渐增强。有研究报道,让两岁的小朋友喜欢一种陌生的水果或者奶酪需要5到10次的尝试,而让三到四岁的小朋友喜欢豆腐则需要8到15次的尝试。所以,家长们要想让孩子不挑食,需要“从婴儿抓起”——从多样化、不调味的辅食开始,耐心地让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喜欢”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粗粮等等。

这种“抗拒”一直增加,可能要到小学之后才会开始下降。可能是年龄比较大了之后,对于外界环境有了一定的掌控能力,对陌生食物的“好奇心”逐渐胜过“害怕”,所以愿意去尝试了。

但是,“愿意尝试”并不意味着能够接受,苦的、酸的,也还是不令人愉悦的味道。

在这个阶段,对于食物的喜好,也还是基于感官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

yunwuxin-age-2

成年之后,人们面对食物就会有更多的考虑。苦依然是苦,酸依然是酸,它们带来的“负面体验”并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带来的“正面效应”会增加,比如咖啡,能够提神,适量的咖啡还对健康有益,而高档的咖啡甚至是“消费层次”的体现和社交的;在比如啤酒,它带来的清凉,微醺时的愉悦,以及饭局中活跃气氛的催化剂……这些“正面效应”对于孩子来说价值几近于零,而对于成人来说远远超过了“好不好吃”影响。这种“正面效应”,会促使成年人去接受、去尝试,次数多了,也就喜欢上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