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劲硕

本文首发于物种日历

图片来源:Joachim S. Müller / Flickr

图片来源:Joachim S. Müller / Flickr

这只大耳朵、萌萌哒的小狐狸,学名Vulpes zerda,它有个非常生僻的中文正规名,【耳郭】狐。【耳郭】是一个字,左“耳”右“郭”,读音同“郭”。这个字在电脑里打不出来,造字出来了也不显示,故本文用“【】”表示。因为这个字太过少见,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耳廓狐”。

好好记住这个字!

去年《疯狂动物城》火得不要不要的,这种狐狸是该片中的一个配角。还有印象吗?就是芬尼克(Finnick,由该物种的英文名演绎而来),他装扮成主人公尼克的儿子,一起去骗购冰棍。芬尼克的小飞象造型尤其萌,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北动【耳郭】狐展馆,也犯了“耳廓狐”的错误。 图片来源:劲硕好基友

北动【耳郭】狐展馆,也犯了“耳廓狐”的错误。
图片来源:劲硕好基友

被简化的汉字&被减负的后人

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生僻字”,是因为我们受到的语文教育,为我们简化掉了、省略掉了很多汉字。《新华字典》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等工具书,和国家颁布的汉字标准之中,有大量的汉字没有收入,包括很多今天普遍使用的动物名称——这也造成了今天科普方面的诸多不便。往前一百年,那些字我们都是要学,要用的(至今在台湾,耳廓狐仍被称为【耳郭】狐)。

说了这么久,终于能看到这个字了。这是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展板。 拍摄者:郑钰

说了这么久,终于能看到这个字了。这是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展板。
拍摄者:郑钰

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当年有人问钱锺书先生为什么不招研究生,钱先生回答很干脆:现在的学生连字都认不全呢!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在批评,我们把太多的汉字变成了“生僻字”,不让学生去学习了。

捕食的【耳郭】狐妈妈和七周龄的小狐。 图片来源:Jack Guez / AFP

捕食的【耳郭】狐妈妈和七周龄的小狐。
图片来源:Jack Guez / AFP

从前辈的信达雅到后生的乱改名

搞动物学的老先生,也不是特别偏爱生僻字。应该说,使用生僻字,是一种科学、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一部关于动物名称的工具书,应该是《动物学大辞典》。该书初版于民国十二年十月,即1923年,商务印书馆刊行。书的英文名写得非常清楚——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A Complete Dictionary of Zoological Terms

读者们!大家看看,将近100年前,字典编著者的英文水平——没有直译书名,却把这本书的英文名称翻译得准确到位!借这个机会,本文作者把这几位编著者姓名照抄如下,以示对他们的敬意,版权页是按姓氏笔画为序,他们是:杜亚泉、杜就田、吴德亮、凌昌焕、许家庆。其中,凌昌焕和许家庆二位先生在1918年编译出版过《新撰动物学教科书》。

《动物学大辞典》中【耳郭】狐的词条 拍摄者:张劲硕

《动物学大辞典》中【耳郭】狐的词条
拍摄者:张劲硕

在《动物学大辞典》中,【耳郭】狐的名字就写得很明白,并对这个物种解释如下:“形似狐。产于北非洲及埃及等处。体长不及一尺。尾蓬松。耳极大。毛色概淡黄褐,有时殆为乳白色。穴砂而居,日伏,夜出索食,嗜鸟卵与昆虫。”

短短的几行字,把该物种的外部形态特征、体形、体型、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等各方面都介绍到了。鉴于当时的分类认识,拉丁学名为Canis zerda,隶属于犬属。

穴砂而居的【耳郭】狐 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穴砂而居的【耳郭】狐
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即使到了197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写的《拉汉兽类名称》(科学出版社),也写得很清楚——【耳郭】狐,拉丁学名Vulpes zerda,英文名Fennec fox。1992年,北京动物园老园长(当时称主任)谭邦杰先生在《哺乳动物分类名录》中用的也是【耳郭】狐。

要感谢谭先生对科学普及的贡献,因为这部工具书是在动物园系统普遍使用的,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动物园凡是饲养过这种狐狸的,都使用【耳郭】狐这一名称。本文作者小时候,去北京动物园夜行动物馆参观,说明牌上的名称就是【耳郭】狐。参阅《北京动物园志》,我们可以知道,记载【耳郭】狐的首展时间为1989年11月12日,1990年11月22日“【耳郭】狐一胎产4仔,为首次繁殖成功。”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志书还在叫【耳郭】狐。那“耳廓狐”是怎么来的呢?

上海动物园的【耳郭】狐。 图片来源:劲硕好姬友

上海动物园的【耳郭】狐。
图片来源:劲硕好姬友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电脑打不出字,导致以讹传讹。以前动物园的铭牌,多靠人手工书写,再烧在瓷砖上。后来逐渐对铭牌进行更新,不再手写,改为机打,【耳郭】一字打不出来,就将其拆为两个字,打字为“耳郭狐”。再后来,其他工作人员不了解情况,看上去不对劲儿啊,以为是之前的同事写错别字了,就把郭字加了广字头,成了“廓”。在网络时代,动物园叫法快速传播,今天大家熟悉的已是“耳廓狐”。

上海动物园也“不能免俗”。 图片来源:劲硕好姬友

上海动物园也“不能免俗”。
图片来源:劲硕好姬友

无论第一个给“耳郭狐”改名的人是谁,都是考虑欠周。你想,所有狐狸都有耳廓啊,干嘛叫它耳廓狐呢?哪怕叫“耳阔狐”也算合理嘛,至少代表耳朵大啊!

还有更多“生僻”动物,绝非前辈们随意造字

搞动物学的老先生们,从来没有自己随便造字的。无论是编兽名的谭邦杰、汪松先生,还是编鸟名的郑作新、郑光美先生,或是编两爬名的胡淑琴、赵尔宓、费梁先生,抑或编鱼名的成庆泰、郑葆珊先生……我们所见到他们编写的“拉汉英名称”基本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版的,但很多是《动物学大辞典》名称的沿用,有的则作了补充修改,对于确实极为偏僻、不易理解的名称作了替换。

【耳郭】其实不在替换之列。 图片来源:asbimages.co.uk

【耳郭】其实不在替换之列。
图片来源:asbimages.co.uk

今天我们看到的“生僻”的动物名称,在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的《康熙字典》中,都能查到那些汉字,并不是老先生们后造的。例如狨的近亲【犭胥】[xū]、巨嘴鸟的规范叫法“鵎鵼[tuó kōng]”、美洲鸵的规范叫法“鶆䴈[lái ǎo]”、金刚鹦鹉的规范叫法“【麥鳥】鷎[mài gāo]”……这些鸟类的名称都是音译的,但《康熙字典》中都有汉字,且都解释为鸟名,也算是服了!

就【耳郭】狐来说,《康熙字典》对【耳郭】字的解释为:“《玉篇》古霍切。音郭。大耳也。”

看这大耳朵。 图片来源:OnSeretHunt.com

看这大耳朵。
图片来源:OnSeretHunt.com

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北非沙漠地区,适应了高温干旱的环境——大耳利于散热。大耳、大头,使这种狐狸的外貌显得格外可爱。

《疯狂动物城》播出之后,【耳郭】狐的非法贸易明显上升。鉴于【耳郭】狐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按照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管理,未经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批准,任何个人的交易都属于违法行为。

更别忘记,动物“萌”的背后,还有“凶”的一面。切记,不要随便购买和饲养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在它们自己的家里最可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