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别把不合群这顶帽子戴的太高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

大学生们的想象总是层出不穷,一不留意就理所当然的自诩为诗中的弗罗斯特,可能仅仅是因为对室友的那些日常活动嗤之以鼻。

我有一位室友,就是典型的“合群者”。盛装出席每场觥筹交错,乐此不疲于结交新友,大把的时光和别人研讨彩妆服饰,成绩平平。

社交固然夺取了她大部分生活时间,至于是否有用只有她自己明白,毕竟很多时候那些学姐学长的确让你避免了无用的弯路。

有时候狂欢并不是一群人的孤独,反而使人真正的身心轻松舒畅。如果结交到很优秀的人,长久相处自然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孤独固然可使人强大,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更容易滋生负能量。

刚进大学时,我还只知道BB霜,她已经能化一套完整的妆容。在我沉迷于土气的小碎花式服饰时,她已经将近期流行风标摸透。

她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也是学霸用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时刻,看似她是不务正业,学霸才是真正的投资,其实也不尽然。

娴熟的化妆技术和精心的穿搭让她气质非凡,毫无悬念地入选学校模特队,并且在礼仪风采大赛上拿到奖杯。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服装设计大赛上,她不负众望地获奖,虽然是以团队的身份,她平日对潮流的热衷和倾注在其中的时间是获奖的基础,这些奖项的含金量和其他项目相比并不逊色。

可能是因为她擅长护肤化妆和对穿搭有独特的见解,且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心得,很受女生欢迎。买衣服之前我经常问她的意见,每次都让我受教,我的衣品实现了大跃进。和另外两位室友也其乐融融,当然矛盾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最终会握手言和。

她合群呀,可她也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我一直认为合群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和室友相处融洽反而是一种能力。当你在学习,室友在淘宝或者打游戏,真的不要自视高人一等,大家只是志不同而已,日后谁活的漂亮完全是未知数。

在大学,别把不合群这顶帽子戴的太高

再举个例子,完全符合“不合群者”的标准。他是我同班同学,刚迈进大学时我们都热衷班聚,他从不参与;相处半年,跟班上任何一个人连点赞之交都谈不上。

大一结束后评定奖学金,期末成绩的绩点是基础,然后一学期各类比赛的证书会让绩点有不同幅度的增加。结果他在没参加任何组织和比赛的条件下,单凭学习成绩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他当然不是一个死啃课本的书呆子学霸。我们的专业是国贸,学各类经济学课,他基本都坐在第一排,我大多坐在他附近。

有时候老师忘记某个专业名词,或者提起最近有关经济的大事件以及趋势,能做出回应的只有他。

他的声音不大、从容、足够老师听到,基本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然后留下我一脸懵,继而崇拜。

不仅如此,在我们只知道考完计算机再考四六级就完事时,他对专业的了解、分析已经不能更透彻,与专业相关的证书正被他逐步收入囊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时事的能力,恐怕我这辈子都追不上了。

他室友感慨:每天早上起来时已不见他人影,晚上躺在床上他还没回来。独来独往,孑然一身,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但他并不孤僻,每到考试周很多同学请他讲题,他都欣然允诺,大家一起交流也愉快。

他从未合群,大概是享受“世人都歌颂玫瑰香,而我偏爱仙人掌”的孤独,又能自得其乐。

能做到这样的人不多。

大多数人总是一边骄傲地宣示自己不合群,对傻逼室友不屑一顾,在室友有所成就时又不动声色地嫉妒着,以前的我就是这样。


经济学中有个词叫“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合群与不合群就是两种选择,当你合群,不合群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谁又能现在就断定哪种机会成本价值高,哪种选择更胜一筹呢,主要在于是否适合你。

合群与不合群,两者又没有真的一较高下,所以不必贬低捧高。我们在这两者中的选择主要由性情决定,有人天生爱与人结伴,有人喜欢清净一人。当然无论以哪种方式过完一生,许多的路只能靠自己走。

别被畅销朋友圈的爆文禁锢眼界,左右思想。那些优秀的人虽然也谈自己是如何如何的不合群,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们反而拥有完美处理人际关系的那种能力,这是你不具备的。

所以别把不合群的帽子戴的太高,你只是单纯的不合群而已,别说的好似你已经努力了就快成功了一样。

少喝鸡汤,快乐成长。

在大学,别把不合群这顶帽子戴的太高

在大学,别把不合群这顶帽子戴的太高


在大学,别把不合群这顶帽子戴的太高

责任编辑 | 梁颖霞

信息来源 | 简书:文亦小段

图文编辑 | 张浩亮


在大学,别把不合群这顶帽子戴的太高

该文章由WP-AutoPost插件自动采集发布

原文地址:http://www.vccoo.com/v/h7990f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