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决定性阶段,是一场决定学校未来命运的“决定性战役”。为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汇聚民智,合力破解难点重点问题,近期校园网、校报和官方微信将推出关于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系列文章,陆续发布校院两级在“十三五”期间的思路和举措。

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 | 校长蔡袁强谈“十三五”发展规划关键内容的落地

 

 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 | 校长蔡袁强谈“十三五”发展规划关键内容的落地 

全面深化校内改革  全力破解发展难题 

——校长蔡袁强谈“十三五”发展规划关键内容的落地

『问题1』

蔡校长,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进程过半,“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内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办学思路和部分办学指标,确立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着力打造五大优势学科群”的战略构想。请您结合“双一流”建设和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谈谈如何深入推进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回答:英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E·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办学环境变化会要求大学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5年来,学校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结合新情况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因而“十三五”发展规划做了更为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实施方案。

大学的本质是学术共同体,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是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依托,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学校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规划提出“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强调把学科“做强、做大、做优”,大大促进了学科发展,推进学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内涵建设新阶段,“双一流”建设、“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等国家区域政策的重大调整倒逼我们必须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考核评价,形成办学特色,切实提升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一是处理好“补短”和“扬长”的关系。“双一流”强调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传统木桶理论要进行一定修正,如将学校视为木桶,学科比作木板,那么决定学校实力、水平和声誉不是最短的那块板(最弱学科),恰恰是最长的那块板(最强学科)。需要从方向凝练、要素配置、人才引育等方面补齐相关短板学科,但补短板是为了强长板,这个逻辑关系要深刻领会,否则又有可能回到铺摊子、耗资源老路上。

二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学科分层分类。以“双一流”建设为指引,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按照世界一流学科(个别)、全国一流学科(部分)、省特色优势学科(一批)分层分类的纵向维度,以及优势学科、支撑学科和辅助学科的横向维度,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支撑学科提升计划”和“辅助学科特色发展计划”,形成目标引领、协同推进、相互策应的格局。

三是加快五大优势学科群的汇聚和落地。在“学科—学科方向—建设项目”的分层次、目标化、项目化建设体系基础上,打破学院界限和学科壁垒,围绕绿色化工、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经济管理、文创设计等五大优势学科群,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任务牵引”模式,把校内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抓起来,大力推进学科间交叉、融合、集成,促进传统学科“老树发新芽”,新兴学科“更上一层楼”。对于五大优势学科群下的一级学科,要围绕建设目标,找准参考体系,对标管理,注重提高建设成效。

四是紧盯国内一流学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实施战略性收缩,对接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凝练学科方向,聚焦发展领域和发展重点,确定优势领域、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敢于做减法,精准发力。一些传统学科因为历史积淀,方向太多太散,资源被稀释,绩效出不来,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改变资源配置“天女散花”式的平均主义和“得过且过”的平庸主义。

五是依托优势领域坚持特色发展。实施战略性收缩,正所谓“张开五指不如捏紧拳头”,我们一定要集中资源、打造高峰,重点突破、培育特色。围绕优势点,做深、做透、做强,打造全国“金名片”,带动全面发展。同时,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强化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拉长学科链。

 

『问题2』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师资来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高校之间围绕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状态。请问学校如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回答: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学校发展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教师队伍决定了学校实力水平和发展潜力,学生决定了学校长远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学校要有长远发展,最关键是要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

人才培养是大学根本职能与核心使命。必须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立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严格把好进口关、培养(过程)关、出口关。

一是回归大学本源,强化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成长放在第一位,坚持“学生第一”理念,增强学生对学校认同感、归属感,塑造工大人“厚德健行”独特气质。

二是从源头入手,严把生源关。本科生教育是立校之本,要主动适应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专业分流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实现“招生-培养-就业”有机联动,持之以恒地抓好专业论证。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实施“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进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选拔方式,试行本硕博连读培养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

三是注重培养过程,严把质量关。加强专业建设,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把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实施科研反哺教学,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与内涵提升计划”,通过“关、停、并、转”,实现专业瘦身、强体、提神,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研究生是学校科研的重要资源,要以绩效为导向,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注重有效激励,提高研究生成果产出,助推学校科研能力提升。

四是坚持产出导向,严把出口关。本科教育坚持产出导向,强化各个专业的专业标准。教师要严格把关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实行考教分离,促进学风建设。逐步实行平行课,学生“用脚投票”,自主选择教师。强化研究生导师责任制,提高研究生出口标准,照专业型、学术型的分类和硕士、博士分层标准,强化研究生的产出导向评价机制,专业型硕士在选题上更加体现应用化、技术化。探索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机制。实施优课优酬,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对于一所有志于成长为研究型大学的地方高校,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1号工程”抓早、抓细、抓实、抓好。

一是坚持“三个有”的人事工作思路。要根据学科建设的规划和需要,有选择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有计划地加强对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推进各类人事制度改革。人才的引进渠道要打通,培养机制要科学,使用渠道要合理。

二是加强高端人才和准高端人才引进。我们既要有识才、引才、荐才的视野和能力,又要有爱才、容才、成才的胸襟和肚量,学院负责人特别是院长要有识别、捕捉本领域高端人才和准高端人才的意识和能力。对于高端人才引进,要有像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一样的激情和力度,看到人才眼睛发亮,穷追不舍;要发扬“三顾茅庐”的韧劲,求贤若渴,爱才如命。

三是强化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坚持“提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着力推进“青年英才集聚工程”,加快培养和引进“青年长江”、“青年千人”、“优青”等。新引进青年教师要过“三关”(科研关、实践关和教学关),厚植基础。

四是抓住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一所高校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人事制度科学设计。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条件上,使教师真正成为体面和受人尊重的职业;在制度和评价体系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绩效分配制度,使教师潜力和创造力充分展现。“十三五”时期,学校将严格执行以岗位设置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校内岗位聘任“三合一”为核心的人员聘任制度,从面上确保学校办学绩效。大力实施“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形成从“优秀博士后-青年英才-领军人才-院士”的人才成长阶梯。

『问题3』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办学特色,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请问学校“十三五”期间如何以协同创新为抓手,重点提升解决积极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有效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回答:科学研究特别是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能力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服务区域社会能力强是工大特色、优势,是我们看家本领、安身立命之本,这个传统一定要强化、深化。应始终坚持“立足浙江、服务区域,走向全国、对接国际”的办学宗旨,“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

一是精准服务重大需求。科研方向要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对接浙江七大万亿产业和九大战略新兴产业,着力寻求解决区域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凝练有限的方向和目标,找到新的科研发展方向,布局科研组织架构,集聚和培育创新点。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为重要的战略依托,强化与杭州市全面战略合作,积极倡导“创新在工大、创业在杭州”,推进高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二是把握科研组织脉络。科研发展有一条经纬线,经线是“顶天立地”(方向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脚踏区域大地,做好服务),纬线是校内(打破学科、学院等壁垒,实现资源集聚和共享)、校外(拓展与社会的深度合作,加快产学研转化)两个协同创新。

三是努力追求有限卓越。战略上以“承接大项目、构建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做出大贡献”为科研工作取向;战术上围绕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做“有限方向”,成果产出追求“无限目标”,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品或示范工程)”进行一体化、全链条设计。

四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工作最高境界是把学问做在重大产业上,把科研论文写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上,让创新成果不断推动发展、惠及民生。要加快构建分层对接的社会服务体系,即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对接、学院学科与各大产业对接,各研究所及团队与产业园区、企业对接,形成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格局。

『问题4』 

蔡校长,您在今年暑期中层干部会上从战略、战术、战役和战斗精神四个层次对“十三五”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学校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请您从保障层面对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提点具体希望和要求?

回答:“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是凝聚人心、统一思想、聚焦发展、凝练共识过程。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限于人才和资源制约,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应成为我们办学的基本共识和有效路径。为了促进规划工作全面落地,必须按照“战略引领、整体协调”要求,加强各方面资源的保障,促进各条线齐头并进,整体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一是强化两翼策动。在信息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化和信息化犹如助推大学腾飞的两翼。目前,我校还缺少高水平国际合作载体和项目,信息化严重滞后于多校区办学需求。必须加强谋划和投入,将国际化和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事业发展,加快其发展进程。

二是强化物质保障。加快屏峰校区和德清校区建设,积极盘活资产存量、拓展增量,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和资金瓶颈,使学校轻装上阵。建立科研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绩效;探索公用房管理创新,提高房产资源效率;创新后勤服务模式,提升后勤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三是强化制度供给。“十三五”规划与任期目标责任制时间上高度重叠。要把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制胜法宝,科学地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专门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将主要的核心质点和关键指标落实到明确的时间结点上,确保任务的有效推进。另外,要以章程实施为统领,健全学校治理机制,推动学科、人事、科研、研究生等各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牵引带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四是强化精神驱动。每一位教职工都要强化责任担当,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深入思考“自己在岗位和任期上能为学校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我想底线是不留骂名,不做罪人。工作有三重境界,即职业、专业和事业,期待越来越多教师把工作当做一份事业,通过使命驱动来提高责任担当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决不做撞钟和尚。相关部门要主动提升精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全校师生的坚持与努力,让“积极创新、追求卓越、鼓励冒尖、绩效优先”成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思想基础、文化氛围和精神动力。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基本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决胜时期。只要我们坚守梦想、不忘初心,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倒排进度、挂图作战”的实战状态,合力合拍、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忘我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努力,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工大梦”、“名校梦”一定会实现!

 

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 | 校长蔡袁强谈“十三五”发展规划关键内容的落地

全媒体中心

▲来源 / 浙江工业大学官网

▲推送 / 印博妍

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 | 校长蔡袁强谈“十三五”发展规划关键内容的落地

浙江工业大学

订阅号:officialzjut

投稿邮箱:officialzjut@163.com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浙江工业大学

浙工大官网首页:http://www.zjut.edu.cn

「我们致力为师生、家长、校友提供权威校园信息」

决战十三五,实现新跨越 | 校长蔡袁强谈“十三五”发展规划关键内容的落地

该文章由WP-AutoPost插件自动采集发布

原文地址:http://www.vccoo.com/v/59d5c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