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版每一期都看过。更欣赏韩国版
虽说中国版是买的韩国版权,但自从第一季前几集播出火了之后,之后的风格就越来越走自己的路,和韩国版相距甚远了,个人感觉第一季播出之前录制的那几期是最接近韩版精髓的,而之后中国版的表现,有的地方做的不够,有的地方又显得有些用力过度了。

先说一说中韩两版的成绩吧:
从节目反响来看,中国版比韩国版要成功。据说它的收视率仅次于当年春晚,还有电影版七亿多的票房,后期越来越多的植入,和第二季更多更多的植入更高的广告收入,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和娱乐恶搞……芒果台13年凭借年初的《我是歌手》和年末的《爸爸去哪儿》这两档季度性节目,不但消解了限娱令对本台的重大打击,还将浙江台因好声音而获得的超高关注和好评给吸引过来了。而今年宣布不再卖节目版权给视频网站,放在这两档节目之前,芒果台也不见得有这么大的豪气这么做。虽然这两档都是引进版权的节目,谈不上什么创新,但是对芒果台而言,一年出现两档现象级综艺节目,这本身就很能说明情况(中国各种买版权的节目也不少,平心而论,芒果台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确实数一数二)。

而韩国版所获得的成功,我觉得不如中国版这么大。但这么比较并不公平,因为两国的国情不一样,所以这种成功并不能完全归功于制作——中国版获得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因素在于抓住了真人秀节目这一市场空白点,并且得益于观众的增长和对更多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需求(有点时势造英雄的感觉);而韩国或许由于市场已经饱和(国内市场狭小,而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即使这类亲子真人秀也是之前没人做过,但也没有收获像中国版这般大的成功。
补充:说韩国版不如中国版成功,仅是从收视率、票房、讨论度、嘉宾的关注度等等之类可以看得见的效果来看的,但是并不表示韩国版不成功,可以说韩国版也是一档现象级综艺节目。不过我没有看到比较切实的的论据,所以不好作答。)

而如果一档节目的价值仅用物质上所获的成功来衡量,那也太片面化了。以下从制作角度浅析一下两档节目给我的感觉:
补充:以下各点虽然力求客观、理性地从制作角度阐述,但这种比较本身并非客观。因为两国的电视发展的程度特点、国情国策等等都不一样。不过这种比较也不是为了排个名次,争个先后。感情上我只是希望中国版能在吸取到韩国版的精华前提下,创新出自己的特色。但是就目前来看,不但没有,反而更加遥远了。)

1.画面质量:
我比较喜欢中国版,色彩鲜艳,亮度也比较高,看着感觉很明亮、很热闹。但是韩国版不知道是那边天气原因还是什么的,整个画面有点偏暗偏灰,再加上节目节奏比较慢,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日常生活的记录,平平淡淡(有好有不好)。

2.节目定位:
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观点,大概是说爸爸去哪儿这类综艺节目的最大卖点是教育。我很不能认同,如果说我这种不认同对于第一季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到了第二季,我是更加不认同了。综艺节目最大的卖点不会是教育,即使爸爸去哪儿是亲子类,里面必不可少会出现教育问题,这也不会成为节目最大卖点,最多也只能说是附加值之一。这一观点的论据可以看第二季,作为芒果台最成功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其实跟舌尖二一样,受到了很多第一季所没有的要求与限制,而这些所谓的领导、高层们的要求,不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收视率、关注度、广告费等等)嘛。收益从哪儿来?还是得靠节目卖点来创造,把第二季和第一季做个对比,加强了什么减弱了什么去掉了什么,就可以知道这个节目的核心卖点在哪里了(或许这个节目定位和芒果台的频道定位也有关系)。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中国版更加倾向于娱乐,而不是教育。

而韩国版,肯定也有娱乐的成分在,但其中的的教育成分也没有因此被弱化。比如爸爸课堂、私塾学中文、寺庙学礼仪、父母节给爸爸妈妈准备礼物、孩子们给爸爸们做早餐、新年拜年、壮壮训练营、和冬奥会选手一起滑冰、背诵国宝名字、兄弟姐妹一起出镜、隐藏摄像机拍摄孩子间抢糖吃然后以爸爸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观看他们的表现、成东日扮演校长询问孩子们对自家老爸的看法、还有大哥民国主持的孩子们对于大人世界的话题讨论……大到节目策划小到父子(女)间的相处细节,几乎是无处不在,并且教育方式很自然,不会显得生硬说教。

再回想一下中国版的两季爸爸,有多少教育成分?即使是有,那大多也是在孩子和爸爸的表现被剪辑播出之后,出现于网友们火热的讨论之中。说白了这种教育的成分,更多的是网友们讨论出来的,而不是节目组通过设置环节让父子(女)们学习到的。偶有几个关于教育的环节,还都做的颇具争议。比如沙坡头砸蛋那个环节,韩国版是砸蜜罐,我觉得温和多了,即使罐子被砸了,孩子偷吃了蜜,也不过是觉得没有帮忙守护住罐子里的秘密。可中国版是砸蛋呀,而且之前还和孩子们说蛋里是可以孵出小鸡的,难道就只有我觉得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话或许会把鸡蛋当做一个生命来看待而不是一个破了就破了的蜜罐吗?当着孩子们的面把鸡蛋杂碎,难道没有考虑过孩子们也许会觉得是一个小鸡死了呢,即使不把鸡蛋当做生命来看,那这不也是浪费食物的表现吗?虽然这种猜测有点过度解读的嫌疑,但这确实就是我在看这一环节时的第一感受。

综上,韩国版整体基调偏温情、教育,中国版的整体基调越到后来越偏热闹、搞笑。所以个人觉得韩国版在内涵、深度等方面强于中国版。

3.节目策划:
韩国版不管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它的节目方向、定位都没有大的变化,而中国版越走到后来越强调节目的娱乐性,甚至越来越有种用力过度、低级娱乐的倾向了。尤其是第二季,以搞笑为目的的环节比第一季多,而且这种“笑果”很低级。因为从这些环节中,并没有强化爸爸和孩子的个性形象,或者说并不是通过展示爸爸和孩子的个性来达到有趣的目的。就算不是这些爸爸和孩子,换了村里的普通家庭,完成这些环节也可以很搞笑的(比如泥地足球那一期)。搞笑≠有趣,搞笑是刻意为之,而有趣是自然流露。在中国版第二季里,这种搞笑的成分显得有些用力过度了,以致于三期看下来,感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并不鲜明,只记得一个接一个的搞笑环节。

节目策划的不同还表现在两版对于每一次旅行的主题策划。韩国版虽然由于地方狭小,地域特色完败中国,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真的是不遗余力地在表现。尤其是在看到私塾、寺庙那两期的时候,这些文化应该是古代时从中国传入的,可是人家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宣传比我们做的好多了。而反观中国版,除了每期的地域特色很明显之外,很多任务其实换个地方照样可以继续做,说白了就是对地域的特色展现的不够明显、深入,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对小孩子的学习教育等环节也策划不够。韩国版则相反,虽然每次去的地方感觉差别都不大,但是他们的主题、环节设置都很有特色,还不断表现了自己国家的特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小孩子的教育。
补充:目前已看完中国版第二季的前四期,对节目环节的设置有一点觉得不太合适,那就是竞争的成分太多,而缺少合作、学习。粗略回想了一下,几乎每期与竞争相关的环节都占相当的比例,虽然游戏、任务有小有大,但是这么频繁地一直进行,也有可能给孩子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也许有的观众会想从节目里评价各个嘉宾的表现,但我觉得不管是对于爸爸们还是孩子们来说,比起表现,更重要的是学习。不要总带着窥视的心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价别人。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看一个人是怎样的,其实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我们的社会是怎么样的,而社会又和自己紧密相连,这么七弯八拐一想,我们自己其实也并非完美无缺的人,评价别人的时候,不妨多一些自我反省、警醒,少一些道德审判。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表现或许有自己的先天性格因素在,但更多的是反映父母的性格、反映我们社会的某部分现状。比起评价他们、制造话题、过度解读什么的,不如多给点机会去教他们,让他们学习。
另,关于这一期最后那个分享早餐的测试,我想说一句:如果把之前的环节比作学习,这一环节比作测试。那么这个节目就相当于之前一直在教孩子们别的知识,结果考试考了个没教的。)

4.节目节奏:
中国版的节奏比较快。虽然节目显得紧凑了,但是不够松紧相间,看多了也觉得有点累。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快节奏而强化任务环节、弱化了平常的交流与过渡,显得节目的时间顺序不是很明显,有时连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莫名其妙交代不清,并且感觉“秀”的成分比“真实记录”的成分大多了。这一点在第二季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觉得有些用力过度了。

反观韩国版,节奏总得来说比较慢,虽然也有任务环节的设置,但是感觉节目比较重视真实记录,所以对任务环节的表现就像是在真实记录基础上的点缀,节奏显得有张有弛(因为任务环节也是以记录为主,没有强化或刻意制造氛围,所以总体节奏还是显得慢些)。不过韩国版第二季这点上做得反倒没有第一季好,节目时一如既往地记录,但任务环节并不很出彩(感觉把最小的桂圆妹妹换下之后,这一点好像强一些了),反而显得整个节奏有点拖沓、缓慢了。说句题外话,个人觉得韩国第二季似乎有反过来想从中国版的巨大成功中吸取经验的嫌疑,不过显得没有尝试成功反而有点丢掉自己的特色了。

5.后期制作
韩国版重视真实自然记录的原则贯彻到了剪辑里,所以后来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节目节奏比较慢,基调比较温情(当然也有节目定位的因素)。而中国版,感觉节目组的意图太明显了,似乎节目组为了强化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特质,而去掉了一些不符合这种特质的画面,强化了符合的画面。再加上节目组越来越多的乱入,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中乱入、后期剪辑时强化等来达到自己的节目意图。我并非觉得这完全就是错的、不好的,而是觉得用力过度会失了真人秀的“真”。

后期的不同还体现在字幕上,并且字幕的不同也强化了两版各自不同的节目意图。韩版的字幕多是描述性的,大多消除了画面的多义性,让观众更加直观、直接地了解画面所表现的意思。而中国版的字幕多是表现性的,感觉是节目组设定了节目基调和嘉宾形象,然后通过这些字幕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设定。尤其是有些显得比较“心灵鸡汤”的话,我不太喜欢。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真人秀节目应该向新闻节目学习一下——有些事实明明记者知道,为什么人家不通过声音或者字幕去自说自话地完成?而是要明知故问地去调查、采访,通过当事人的声音或者客观存在的画面展现事实呢?不就是因为这比记者本人更有说服力,更客观自然。我觉得真人秀也可以如此借鉴,有些东西让画面让人物去表现,不要做过多的解说。这种解说的导向性是很明显的,感觉就是为了把观众往节目组意图的方向去引导。但字幕本就是为了配合画面和声音的,如果画面和声音表达到位了,那字幕也不必那么用力表现了;如果画面和声音表达不到位,字幕的解说也会显得乏力、煽情。

另外,关于剪辑,韩国版有一点做得不够好,它不像中国版一样比较严谨地用两集的长度表现一期旅行,而是有时两集,有时一集半然后还插些别的爸爸和孩子的记录片段(比如上一期的巴西世界杯之旅,夹在父子背包穷游之间播出),但是这二者之间的衔接交代的不够清楚,看着有点膈应。

6.创作态度:
韩国版较强。韩国做综艺节目起步比我们早,再市场狭窄竞争激烈,他们工作态度之严谨、认真确实胜于我们。但是我想说的创作态度不只是指在工作时严谨、认真。这两年国内和韩国合作的电视节目、电视剧中,大家都纷纷表示韩国人工作态度之认真严谨,值得学习云云。而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对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宣传和继承。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我们不仅要依赖外国人对神秘国度的这种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如何像好莱坞一样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将是有世界眼光和远大抱负的中国电影人电视人所面临的终极命题。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并且这也才是我们最应该从韩国的电视节目、电视剧中学习的。

而中国版,创作态度海有一个让我觉得不太合适的地方,就是第二季中节目组莫名大增地乱入。第一季节目组还不怎么进入镜头,到了第二季,节目组干涉过多感觉有些破坏节目的真实、自然了。如果把节目看着一个游戏圈子,嘉宾是在圈子里面的,韩国版节目组是在圈子之外(他们是游戏的制定者,但是不参与游戏也不干涉游戏,而是限定一个圈子让嘉宾自己去表现;而中国版,以第二季为例,节目组时而在圈子外(游戏制定者),时而在圈子的分界线上(秩序管理者),时而又跟嘉宾一样在圈子内了(游戏参与者)。当然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制作的原因,还有两国国情不同的客观因素(比如韩国人辈分、等级意识十分强烈,中国则相对自然一点)。但仅从制作角度考虑的话,我觉得节目组应该克制一下对节目的干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补充:看了别的知友关于这一点的看法,感觉我的看法有点过度了,节目组干涉拍摄不能说全都是画蛇添足,有的时候干涉得也比较恰当。比如多多和贝儿因为乖乖闹别扭那次,工作人员就问多多为什么不想让乖乖跟贝儿睡。如果是采访爸爸,拍摄完后直接进小黑屋就行了,但是对于孩子的采访,不能老用这么正儿八经的方式。所以节目组当时的干涉,看起来既是采访人物又是关心小孩,因为这个时候爸爸不在身边,而跟孩子已经相处得比较熟了的工作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就承担了这样的长辈角色。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干涉是合适也较好的。不过比起第一季来说,第二季的干涉真的多太多了,也并不是每一次都干涉的很合适,有的显得无语,有的显得画蛇添足,有的显得节目意图太明显……说白了就一点,干涉不是问题,不加节制地干涉才令人反感。)

总的来说,韩国版确实比中国版要好。因为他们有国情国策的优势,制作水平也比我们高,而且对文化、传统也非常重视。但是我也不喜欢一竿子打死把中国版批的一文不值的态度,中国版能成功也是有它的优点的。只是节目过于强调娱乐,重视收视,并因此而比较忽视教育、文化、传统,甚觉遗憾而已。

补充:对于近两年来国内不断引进(引不了就模仿、照搬)韩国综艺节目的现象,貌似很多人都十分反感。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竿子打死。我个人并不介意引进、模仿,因为和韩国相比,我们的电视节目确实落后很多,尤其是真人秀节目,可以说目前才刚刚起步。有句话说,写作的最初都是模仿。这句话用在电视节目上,我觉得也没什么违和感。不模仿不学习,怎么能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又怎么能发展自己(再说了,谁能证明韩国在综艺起步的时候没有模仿过别国呢)。任何领域,要想发展,最初的时候都是脱离不了模仿的。我想大家所反感的,应该是一味引进而不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吧?引进、模仿不是什么令人发指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从模仿、引进中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内涵。泱泱天朝,地大物博、五千年文明,难道会没有值得宣传与传承的东西吗?绝不是。也许是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罢了(我觉得这一点不只是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电影甚至新闻节目、纪录片等等,都有这个问题),又或者是这种意识还不够强烈。正如我上面所引用的一句话:“如何像好莱坞一样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将是有世界眼光和远大抱负的中国电影人电视人所面临的终极命题。”)

———————————————下面说些题外话——————————————

关注《爸爸去哪儿》很久了,聊起这个话题也有很多话说,但是正儿八经地写下这些观点、想法,写着写着还是有很多忘了。目前就分析这几个方面吧,等想起来了或有了新的想法再补充。另,我的回答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

1.这些分析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没有像写论文那样去科学地取证和分析,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论据,所以可能会有不严谨的地方,也或许会显得不够理性。

2.由于十分喜欢这两版节目,并且出于对我所学领域的喜欢和尊重,故可能会有过度解读之嫌。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

3.关于这两档节目,往小了说就是两个综艺节目而已,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看看笑笑就算了;往大了说,也可以扯到国情国策、意识形态、电视发展、儿童教育之类的方面。你想看到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补充—————————————————————

补充,想谈一谈我为什么这么仔细地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因为十分喜欢这个节目。而一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容易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过于喜欢而觉得它什么都好,一种是看它每一点都怕不够好。我是倾向于后者的。

其次,这是我的专业领域,并且现在也慢慢感觉到电视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影响,比书籍、电视什么的大多了。所以我觉得作为电视人,应该时刻警醒自己,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无意识而对受众产生一些看不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数据无法统计的,也是受众自己都容易忽视的,所以更应该清醒自制、身负责任地去做电视。而我所认为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应该仅仅通过收视率、票房来判断,也不应该仅以为作品能博观众一笑就算是好评,更应该通过作品向受众传递一些正面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意义。
(P.S. 关于这一点,更深刻更具体的见解参见凌燕老师的《可见与不可见》,这是我觉得十分深刻、犀利且难得的讲解电视的书,大爱。当然还有另外两本更为人所知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第三,中国版是芒果台做的,而我从小看着芒果台的节目长大,对它会有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对于芒果台这档节目的分析或许会有爱之深责之切的过度解读嫌疑。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当一个人的地位和能力到达了某种高度之后,那么对他而言,更多的就是社会责任了。这句话放在电视台上我觉得也同样适用。芒果台如今的实力可以说是仅次于央视的吧,如此大的实力自然也伴随着相应的影响力。可是看看近几年的芒果台,我不知道是因此自己长大了而对那些电视剧电视节目越来越免疫,还是因为那些本来就太过雷人,但是确实会隐隐有些疑问。我们这一代,是看着芒果台的《还珠格格》、《大长今》、《阿信》之类长大的,而比我们小的孩子们,看的却是被人不断吐槽的雷剧,虽然收视率高,但是那么多的孩子,成天看着这些电视长大,对他们的三观会有怎样的影响?《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里虽然对电视的批判有些过度,可是电视带给现代人的深远的负面影响,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

第四,前两天看到一篇采访陆天明先生(之前将名字打错了,谢谢指正)的报道,谈的是《分手大师》。陆天明先生有句话我很赞同:现在的社会太缺乏批评了。确实,现在一提到评价什么,网上动不动就是互喷、掐架、说大话、脑残粉之类,整得很多有观点想表达的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不想抱怨这个时代的这种风气,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时代,难保无意识之中也成了众多缔造者之一,理直气壮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它反而显得肤浅、虚伪。与其抱怨,不如试着理性批评。而批评,不是因为讨厌不屑,恰是因为认同。

— 完 —

本文作者:余梦成思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湖南卫视与江苏卫视在定位上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 BBC 的《Top Gear》成功而湖南卫视《最高挡》失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