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是有一种角色有着「武士」在日本的历史地位的: 就是我们古代的门客。

武士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军事群体,大部分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培养个人武装力量的产物。上层武士占少数,大部分还是下层武士,跟我们从军的士兵其实是很像的。

不论上层还是下层,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而拼搏,斗争。而这种心中的正义有时会是一种试图替天行道的个人情怀,但更多时候是所效忠的主公的利益,
群体地位受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有战斗力,一方面是因为所效忠的领主地位高,主荣则仆贵。

武士的本来身份,就是效忠领主的侍从。领主将武士收在麾下,武士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的聪明,勇敢,武力都是为了对领主效力。
这样看来眼熟吗?是不是觉得特别像门客?

而作为门客的一种,在类似武士的情况下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刺客。他们坚守信义的勇猛忠贞是完全不输武士的。甚至在某些地方要更加极端。举几个栗子:

荆轲:作为太子丹的门客,刺秦王嬴政。
这个人尽皆知,无需赘述。

专诸:作为公子光(即吴王阖闾)的门客,刺吴王僚。
吴公子光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后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厨艺高超的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在鱼腹中藏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要离:作为阖闾的门客,刺庆忌。
阖闾杀掉吴王僚之后心神不宁,害怕僚的儿子庆忌报仇,想派人杀掉庆忌。
为了消除庆忌的疑心,阖闾、伍子胥、要离施杀妻残身的苦肉计:要离在朝堂之上与阖闾顶嘴,被阖闾斩断一臂投入监牢。之后要离假装逃走,阖闾佯装震怒杀掉要离妻子,并弃尸与市。营造出血海深仇的假象。
要离前往庆忌处假装避难,得到庆忌的同情与信任,后用计杀死庆忌,随后自杀。
这个是真惨烈了,难说是愚忠还是怎样,妻子何辜啊。

聂政:作为严仲子的门客,刺杀侠累。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家境贫穷,做屠夫维持生计。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听说聂政的名声,献巨金为其母庆寿,助聂政的母亲过上富足生活,并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出于孝顺,以不能冒先母亲而死的风险为由拒绝。
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聂政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担心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死前以剑自毁面容,挖眼、剖腹自杀。其姐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这种门客,包含了所有为主公或者说某种信义尽忠的人。
做个类比,像武侠小说里各个门派的大侠,岳不群也好,宋远桥也好,孟星魂也行,司空摘星也罢。这样泛称的「武林中人」也都是这个意思。
地方势力的手下,绿林大哥的拜把兄弟,甚至于帝王的臣子将领士兵,都在其列。
前面提到的刺客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甚至于之后清朝的血滴子,都可以算在里面。

日本的「武士」,其实就是这些身份者的统称。
朝廷带兵打仗的是武士,民间武术门派下北辰一刀流啊也是武士。
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没有呢,是因为我们在它出现之前,就早早的划分了等级,各级自有各级的身份,就不需要这种统一的称呼了。

那么为什么看起来武士看起来更有情怀呢,其实主要还是有一以贯之的口号或精神条约在传承的缘故。
把若干群体统称一个群体名,团结力量大啊。

所以那种角色我们不是没有,只是我们的称呼没有统一。

拓展阅读:有兴趣可以瞅瞅中国刺客年表,在百度百科的刺客词条里有。这个名单从夏朝蔓延到21世纪,应该还是比较壮观的。想想这还是统计在列的,那那些没能在史书留下一滴墨水的勇士呢?也就随着历史的迷雾消散了吧。刺客_百度百科

— 完 —

本文作者:太宰琰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世界历史上除了日本,别的国家有过类似的“慰安妇”吗?
中日历史上的冲突有哪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