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WG,即便在有很多的内容不能公开谈论,但现有的伤痕文学和历史资料就已经足够沉重了。老陆遭受了足够多的打击,平反回家,似乎一切都要开始变好的时候,先知道女儿已经放弃了舞蹈梦,又发现妻子已经与自己不复相识,一切美好的设想瞬间化为乌有。同样,婉瑜的世界也是痛苦不堪,丈夫回家却被自己锁在门外,而第二天出卖丈夫的人是自己的女儿,最大的悲哀更莫过于丈夫已经归来,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面对一整个时代的悲剧,无数受难的家庭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抗。陆焉识逃出农场之后,那个负责抓人的邓指导员(原著里的形象和电影差异不小,可以认为不是同一个人)的演员邓峰,也是《潜伏》里面李涯的扮演者,我是一看到他就会涌起一阵寒意。女儿对父亲的出卖,妻子明知丈夫在外却不能相见,因为政审而替换演员的抉择,这些都是时代中灭绝人性的体现。但这里所谓的灭绝人性,并不只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身多残忍,而是这些畸形的行为,在时代中是一种正常不过的表现。见怪而不怪,才是真正的人性泯灭。

可如果故事仅仅停留于此,只是沉浸在苦难之中,那老陆家的故事或许就只是千万中平凡的一个。吴念真曾写过一篇文章讲什么是「知识分子」,老陆的形象完全符合这个定义,经历过苦难的知识分子,自己的承受能力总是格外的强,并且会迸发出一种「转化」苦难的能力。

我的家庭也在那些年中罹遭不幸,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现在有时家庭聚会,听长辈们聊起过去的事情,包括最黑暗的时候的故事,其实大家也还都是笑着的。这笑是在笑当时时代的荒诞,也笑自己得以安然度过苦难岁月的幸运,至少他们是活着过来了。我想或许那些遭遇了更大的不幸的家庭,是笑不出来的。

当家的早早在斗争中过世,迁居边疆,老夫人卖苦力,少爷养鸡,小姐教书。边疆生活无疑是苦涩的,如果只是一心想着过去祖宅里的生活,那我们就真的只能流泪了。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当时曾祖母怎么想方设法把江南口味带到新疆喂饱一家子人,祖父怎么穷则思变最后居然养成了「天山草鸡」,祖母当时的学生的后代,怎么在五十年后阴差阳错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这些过去的苦难,似乎也不是那么100%的苦,在90%的苦之外,还有那么10%是值得笑一笑的。放到一个回忆的角度,这些场景也还是有一些令人发笑。我甚至觉得当时的人自己也觉得好笑,这些曾经无法想象的事情,发生的这么顺利成章。

《归来》的笑,在我看来也是如此。抛开张嘉译(déjà vu)和郭涛(爸爸去哪儿)的出戏,笑点大多是在大背景之下,陆焉识自然流露出的种种「可爱」表现,例如偷偷拿出一本《钢琴调率入门》的时候,例如在听说方师傅曾经拿饭勺打过婉瑜,自己拿着一把饭勺去为妻「报仇」的时候,例如在张嘉译读出不太标准的法语,陆教授还一心要帮他纠正的时候。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是真的会去这样做的,荒诞而真实。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公、折磨,依旧是「一颗冰心在玉壶」。

我笑自己的长辈们,明明饭都吃不饱,还非要吃家乡味道的偏执(一大家子在伊犁过年,吃一小碗糟扣肉)。我也笑老陆明明不会调琴,还偷偷看着教材硬着头皮上的窘态。我笑自己祖父从一个留学生、大少爷,瞬间变成养鸡人的荒诞。我也笑老陆知道自己的爱人被饭勺欺负,只会想到再用饭勺敲回去的单纯。笑自己家的幸运,也笑老陆至少还有机会在自己的爱人身边做各种「可笑」的事情。

可在笑声之后,我无法想象,老徐们是如何让自己接受时代的现实,老陆又是依靠什么力量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在婉瑜身边。我只知道他们一定很苦,却无从知晓那究竟有多苦。可是,他们就是接受了,就是那样做了,也就那样走到了今天。就好像老陆对丹丹说的那句「不怪你」,事以至此,过去就是过去了,和他的语气一样平淡无奇。

每个人看到《归来》,都有自己哭笑的理由,我在电影院留下了些许笑声和长久的沉默,今后在家庭聚会上说起WG,我还是只能跟着一起笑。可也是现在,泪流满面的我才能更深地体会到,长辈们在餐桌上的笑声背后,隐含着多少眼泪和苦涩,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这种笑声背后的眼泪,恰恰是一个中国故事的点睛之处。

感谢阅读。

— 完 —

本文作者:匿名用户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9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电影结尾时字幕一出观众就迫不及待地要离开?
广电总局负责审查的人每一部送审的电影都要看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