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6日,深圳召开新能源推进大会,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在谈到新能源汽车发展时,他拿出一本财新新世纪周刊,封面是《什么在毁掉电动车》,他说:“这本杂志做得好电动车在中国推广中遇到一些问题,这本杂志很好地呈现了这些问题,很客观,很深刻,很有见地。新华社其它媒体高层应该向财新学习企业和官员都应该看这篇杂志。” 

比亚迪绿色公交发展事业部总经理王杰就在会议现场,而财新这组报道的第一篇”“买一辆电动车有多难”开头第一句便是:“在比亚迪绿色公交发展事业部总经理王杰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小黑板……” 

这一消息首先是在“迪粉团”(中国电动车品牌比亚迪的粉丝)里传开,财新报道里提到的“迪粉”张帅在群里表示,“这下副总理都看到自己的名字了” 。

财新《新世纪》2014年第5期的封面文章《什么在毁掉电动车》,指出各地画地为牢限制竞争,补贴政策扭曲行业,电动车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财小新:

封面报道:什么在毁掉电动车,共三篇文章,由于篇幅过长,另两篇可回复“电动车”查看。

三篇文章目录:

1、买一辆电动车有多难

2、闲置的电桩

3、一样电动车,两种体验

买一辆电动车有多难

记者 吴静 李雪娜 实习记者 葛菁

在比亚迪绿色公交发展事业部总经理王杰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小黑板,上面列出了很多比亚迪已经攻克和准备攻克的城市,却没有北京和上海。

比亚迪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动车厂商。使用公司自己研发电池的纯电动车E6,目前在深圳有850名出租车司机使用,大部分已经跑了三年以上,最高单车里程据称超过4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10圈多,或者是私家车使用了约30年。

2013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启动的第三个年头。但是,即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新能源试点城市,普通消费者想买电动车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买一辆E6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相对燃油车来说还比较昂贵的电动汽车,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提供了为数不菲的补贴:购买一辆36万元的E6,消费者可以从国家拿到约6万元补贴,从地方政府再拿到6万元左右的补贴,最终自己支付24万元左右即可将E6开回家。

但是,地方财政只愿意支持本地企业。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购买总部在深圳的比亚迪的电动车,深圳用户能够拿到总额为12万元的补贴,北京用户目前却只能享受6万元的国家补贴。这种不公平的补贴方式,熄灭了很多私人购车者的热情。

为了清楚地锁定补贴发放的对象,各地发明了为本地车企量身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地方目录,只有上目录的企业才能拿到地方的补贴。在复杂的双重补贴制度之下,中国的整个电动车市场,被割裂成了一座又一座封闭的“城堡”。

从2010年至今,王杰的主要工作,就是让比亚迪进入更多地方的市场,他总结为“以投资换市场”。至于北京、上海现在为什么不在名单之上,王杰避而不谈。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汽车保有量最大的两座城市,比亚迪没理由不想进,但它进不去——三年来,比亚迪早已进行过种种努力,徒劳无功。

比亚迪如此,其他厂商也好不到哪里去。比亚迪的E6进不了北京、上海;上汽的荣威E50、北汽的E150EV、长安的E30也进不了深圳。

补贴已经扭曲了市场,也扭曲了企业。在武汉举行的全球汽车论坛上,东风汽车总经理朱福寿的一个演讲最近在业内引起震动:“很多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投入了大量工作,却看不到任何产业化的希望。套取政府的专项资金和补贴成为很多汽车企业的惟一目标。至于与市场接轨与否,根本不在考虑。”结果是,企业或多或少都得了“软骨病”:没有政府的扶持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