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行 1%不良率与直观不符,调研国企“二银行”发现,周期类民企的贷款损失率超 8%,关注+不良率达 20%,且有扩散趋势。透视宏观共性是经济回落、价格下跌、企业短借长投、高杠杆。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差异只是谁不受金融保护,谁先暴露而已。不应低估银行股、信用债的长期潜藏风险。

 

  1、立题:银行 1%不良率与直观不符,从“二银行”探真。

 

  信用风险是今年我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披露的银行不良贷款率 1%,严重与直观不符。中国上一次“政府运动式放贷款”是 98 年为国有企业破产兼并投放信贷,至 2002 年底上市前夕,银行业不良率达 25%目前商业银行的“还旧借新”操作,很容易隐藏真实的不良率。

 

  国有贸易企业,从银行借入低廉资金,再贸易融资给民营企业,充当“二银行”角色。由于其不具备“还旧借新”功能,可据此洞察实体经济真实的不良率。

 

  2、“二银行”介绍:国企为民企提供贸易融资。

 

  “二银行”模式:民企A向民企B采购一批原料,商定价格 1 亿元,现金付款。A为缓解资金压力,寻找贸易国企“代采购”。贸易国企先支付 1 亿元给B,原料入仓。随后A根据生产安排,分批向贸易国企现金提货,个月后累计支付 1.02 亿元。这样销售形式变为“B—贸易国企-A”。而本质是金融服务,即:国企提供贸易融资,收取 2%的毛收益(也称代理费)。民企A间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二银行”的毛利率:一般一个贸易融资项目周期 3 个月。如果贸易国企以自身授信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收费 1.2%-1.5%(三个月)。如果自身垫资,收费 1.2%/月,年化 14.4%,扣除银行贷款成本,毛利约 7%。可见,无论是承诺汇票还是垫资,毛利都在 6%-7%之间。形式差异不大,本质是借体制内金融资源、和国企信用来创造利润。

 

  贸易融资客户群体:贸易融资和常见的“影子银行”不同。它需要真实的贸易背景,即需要有真实的进项、销项发票,并缴纳增值税。所以房地产项目不做,政府基建项目不做。主要客户群体是工业原料的经销商、制造商。由于近年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限贷,这些行业自然成为贸易融资的重点客户(但不限于此)。贸易融资由来已久,但 2009-2011 年是大发展年份,这与国内信贷政策调整直接相关。

 

  3、调研:周期类民企贷款损失率超 8%,关注+不良率 20%,且有扩散趋势。

 

  样本具代表性:调研某贸易国企,年贸易融资总额 60 亿元,存量垫资规模 20 亿元左右(一个采购融资项目周期 3-4 个月,所以资金周转率 3-3.5 倍)。涉及客户数约 200 家,基本为民企。涉及主要行业包括:有色、化工、钢材、石材、木材等。该样本能典型反映周期性行业的民间经济真实状态。

 

  经营性逾期率 40%: 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