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无心

矿物油对人体影响极小,大可不必惊慌

习惯于从食品新闻中学习化学的中国人民,又熟悉了一个词:“矿物油”。事情起源于某号称“独立第三方测评”的机构,发布结果说世界第一品牌的巧克力中,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对健康对多大多大危害云云。该机构提出了一个欧盟的“标准”,声称矿物油在食物里的含量不能超过“4毫克/公斤”,这个标准确实存在,但它是为“食品接触材料”所制定的。在特定的测试条件下,从接触食品的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矿物油,不得超过“4毫克/公斤”这个量。并非超出这个量,就会危害食用者的健康。

这条新闻得到了一些大媒体的报道,许多自媒体也纷纷跟进。从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阮光锋和钟凯发布了对“矿物油”的深度科普。矿物油在世界各国都被批准用于食品加工中,作为食品添加剂或者加工助剂,其安全性有数据标准。矿物油的安全摄入剂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能超过20毫克,欧盟的规定,则是“不超过12毫克”。这个安全摄入剂量,必须保证每天摄入,直至多年后也不会危害健康

巧克力中的矿物油含量之微,对健康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图片来源:pixabay

巧克力中的矿物油含量之微,对健康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图片来源:pixabay

即使按照欧盟更为保守的标准,所谓矿物油“超大幅偏高”的巧克力,也要每天吃240公斤,才会超出安全摄入量。这当然是非常荒谬的。

巧克力毕竟不是中国人的常规饮食,公众对外国品牌的关注度也不是那么高。接着,该测评机构发布了一批油辣椒产品的测评结果,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经常食用的若干国产品牌

常年吃的辣酱突然出现了“矿物油超标”问题,这一新闻实在有些耸人听闻。图片来源:网络

常年吃的辣酱突然出现了“矿物油超标”问题,这一新闻实在有些耸人听闻。图片来源:网络

有些食品行业专业人士,严厉批评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而该评测机构则发布了“德国专家”的采访来回应批评。不过,其回应基本上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正面应对钟凯等人的核心批驳。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专家把钟凯计算依据的欧盟“安全摄入上限”错误理解为“急毒性”,作为一个“专家”,却犯这种错误,就显得过于“尴尬”了。该评测机构还如获至宝地把“专家”的言论发布出来,就更加尴尬。

“测评机构”编造“莫须有”罪名,危害不可忽视

陈君石院士在接受微信公号“公共食谈”采访时,明确指出:食品中的矿物油研究结论很清晰,不用管那些矿物油是从哪来的,它的毒性和食品中可能的含量都很低,根本不成为问题。中国农大食品学院的罗云波教授,也对该测评机构的做法表达了愤慨。

有很多媒体和自媒体,也以不同的“态度”报道了争端。比如南方周末,发表了袁端端的长篇报道,全面报道了该机构与专业人士的争端。看起来,此事的舆论还会进一步发酵。

相比对“宅男女神”矿物油成分的担忧,我们更需要担忧的是某些摇唇鼓舌,编造莫须有罪名的“机构”。图片来源:网络

相比对“宅男女神”矿物油成分的担忧,我们更需要担忧的是某些摇唇鼓舌,编造莫须有罪名的“机构”。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这一事件,大多数人的关注点,都在矿物油等物质的安全性上。但在我看来,这次评测的思路,比一两次测评结果引发的争端更加有害。该测评机构提出,他们检测的那些化学成分,并不在我国规定的食品标准之内,但他们“认为”这些物质可能对健康有害。虽然他们宣称的理念,因为“宁可信其有”、“小心一下总没错”的心态,会受到许多消费者的认同,但是,如果对食品生产有足够的了解,就会发现,这种思路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食品中的一些成分不属于国家标准,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个是该物质的安全性评估缺乏科学数据,不能妄下结论判断它是否“安全”,另一个是,它的危害之小,在食品中的含量之低,根本不可能造成危害,如本文提到的矿物油。

任何食品都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任何物质超量之后都可能带来危险,含有“某某成分”这一信息本身,并不足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图片来源:pixabay

任何食品都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任何物质超量之后都可能带来危险,含有“某某成分”这一信息本身,并不足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图片来源:pixabay

食品中的成分很多,其中很多物质的含量,是没有国家标准的。只要选择一种食品的某些成分,危言耸听地描述一番,不管它的含量是否会造成危害,都可以引发大众对此食品的排斥和恐惧。甚至于,如果进行足够多的检测,几乎肯定能够找到某些成分,在甲品牌中含量高而在乙品牌中含量低。这样,要“黑”甲品牌,“挺”乙品牌,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了。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随心所欲地“黑”或者“挺”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与已经被法办的董金狮相比,这种做法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