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水箭龟 同学的邀请。一下子收到不少问题的邀请,受宠若惊,很多问题(如英法德等一些国家关于古籍数字化的标准有哪些,有哪些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网站? – 图书情报
)在我掌握的知识领域之外,不是我能回答和解决的,在这里给 @欧阳名扬 同学抱歉。

就这个问题而言,从网络用户行为的角度分析,我们感兴趣的课题有两个:一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交网站上对他人评论进行回复的特征是否会有所差异?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人而言,他可能会在某一个社交网站上挑评论回复甚至不回复;但是在另一个社交网站上会表现出回复所有人评论的特征。这里体现的是社交网站之间的某些差异对人们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

二是在相同的社交网站上,有的人挑评论进行回复,有的人会回复所有人(或大部分),而有的人甚至从不进行回复。那么这些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是肯定有区别。这里涉及到网络用户间个性特征上的差异,对于个性特征差异的解释使用较为广泛的理论是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Inventory
。五因素模型将人的性格特征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亲和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在这五个维度下面,又有相应的个性倾向描述和子维度的性格表现特征。心理学家认为,五因素模型可以全面描述人的性格特征,每个人在这五个不同维度均有相应的不同得分,这五个维度在一起共同反映人的个性特征差异。

关于“五因素模型”的详细解答,在 性格是否真的能被分类? – 方浩磊的回答的问题中 @方浩磊 对Big Five 有详细的解释和回答,由于心理学方面我属于比较感兴趣的“门外汉”,我觉得他的解答更为专业和可靠。

性格分类哪怕在严肃的科研活动中都存在,只不过心理学内部对分类的理解和非专业人员有分歧。下面以五大人格问卷(Big Five)为例:
1,问卷的形成过程:我在这个问题下做过简要回答,可以看这里: 一份正规的心理测试量表是如何编制的? – 方浩磊的回答
一句话总结就是:心理学量表的编制过程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同时它是要经过同行审核的。 像Big Five这样的量表在学术界应用多年,是具有其可信度的。

2, Big Five是怎么给人格”分类“的?
先给出BFI的链接:http://fetzer.org/sites/default/files/images/stories/pdf/selfmeasures/Personality.pdf
里面也有相关validation的文献。

简单的说就是:类似于BFI这样的人格调查在科研中是a)面向群体不是面向个体的,往往在一定的样本容量下才具有其统计学意义(power),b)分类不是”粗暴“的,是根据原始问题的回答,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既然是工科生,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得到的5个方面:extroversion, agreeableness, neuroticism, conscientiousness和openness。 这些分类标签是根据EFA的结果人为命名的,来赋予这些因子(factor)以意义。于是发表出来的问卷就有了”分类“这个感觉。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我认为用户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其在社交网络中的表现。以Facebook为例,用户的使用频率、朋友数量、参加群组、娱乐应用、日志相册、留言服务等行为与用户个性特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外向性、开放性和情绪不稳定性特征的用户会倾向于选择使用社交网络,并经常和网络上的朋友互动。而尽责性用户倾向于不使用或者少使用社交网络,与网络上的朋友互动也不频繁。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回复他人的评论可以理解为用户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尽责性的人对于回复他人评论表现得更为谨慎,偏爱于网络的私信功能;情绪不稳定性的用户偏爱于使用社交网站上的留言服务,通过相对间接的交流方式来减少直接沟通中感受到的压力;而外向性的用户会经常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信息;开放性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上与他人的互动更为频繁,在言论上很少有所顾虑;亲和性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表现较为温和,既不像开放性和外向性用户那么频繁地使用社交网络,也不像尽责性用户那样处处都表现得小心翼翼。

所以,在社交网站上挑评论回复的用户很可能属于尽责性的那一类人,回复所有人的用户外向性或者开放性的特征则较为明显;情绪不稳定性的人则可能介于这两者之间,表现为有时候会与人互动,回复他人的评论,有时候又会表现的谨慎,选择性回复或者不回复;而亲和性的用户对于他人的评论表现得较为中庸一些,既不过分亲昵也不太过冷淡。

至于我们每个人属于哪种性格特征,可以参考Costa & McCrae(1992)两位学者写的关于人类性格特征五因素理论的著作。在知乎上,也有知友对于性格测量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可参考心理学里的智力和性格测量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吗?它们是否科学?心理学方面有没有其它得到较广泛认同的测量方法? – 匿名用户的回答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上述五个维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只有五个维度综合后的结果才能反映每个人准确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 Amichai-Hamburger,
    Y., Lamdan, N., Madiel, R., & Hayat, T. (2008).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Wikipedia member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6), 679-681.
  • Bawden,
    D., & Robinson, L. (201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Related
    Behaviour: What Do We Know About Information Styl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1, 127-158.
  • Correa,
    T., Hinsley, A. W., & De Zuniga, H. G. (2010). Who interacts on the Web?:
    The intersection of us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media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2),
    247-253.
  • Costa,
    P.T., & McCrae, R.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 Marcus,
    B., Machilek, F., & Schütz, A. (2006). Personality in cyberspace: personal
    Web sites as media for personality expressions and impress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6), 1014.
  • Ross,
    C., Orr, E. S., Sisic, M., Arseneault, J. M., Simmering, M. G., & Orr, R.
    R. (2009).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578-586.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Chen Libra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乐于自拍,尤其是乐于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拍照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为什么在 Twitter 上回复别人,就会发一条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