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说来简单,就是因为复式记账法具有自我纠错的系统:复式法把一笔交易记录了两次,这样,很多个两次的记录分别加总在一起,如果不平,就代表当天的账目有错,需要簿记去检查。所以并不存在什么数学推理。当然这也好理解,会计是实务学科,所谓的理论发展,都是因为实务中出现了现有会计准则无法处理的问题才进行的。

我写写下面的等式帮助你理解一下各个账目增减的方向吧:
首先是三个最为直观的等式
资产-负债=权益
当期收入-当期支出=当期利润
期初权益+当期利润=期末权益

如果你认同这三个等式,那么
资产=负债+权益,
资产=负债+期初权益+当期利润,
资产=负债+期初权益+当期收入-当期支出,
资产+当期支出=负债+期初权益+当期收入

在最后一个等式中,人为规定:等号左边增加为借,减少为贷;右边,减少为借,增加为贷。
这样,等号左边的增加,必然导致等号右边的增加。因此,一边借,另一边必定为贷。反之亦然。
这样去记忆,我猜应该可以好一些。

最后再补充下,上面所说复式记账的纠错功能,并不能完全杜绝错误,比如计入了同一大类账目下的不同分类账,或借贷写反了,总帐还是平的,但实际上帐是错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存在审计这个行当了。

— 完 —

本文作者:李东旭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1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会计分录中"借"和"贷"是如何理解的?含税和不含税公式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不含税是含税/1+税率?
上市公司新都酒店放高利贷没有收回,会计上应该如何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