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群的方法可以不断完善,但是这个方向是对的。

在以前的版本中,建立微信群的前提是好友关系,即一个人先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好友拉进来,其他组员再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或者扫描二维码)扩充群组成员。(暂且成为场景一)

记得我上个月去参加腾讯实习生群面,面试结束之后,我们小组10个人准备建立一个微信群,方便信息共享。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互相都不是微信好友。(场景二)

没错,就是这种场景,一群原本陌生的人想建立一个微信群,这个群可以是长久的,但更可能是临时性的,而是否要成为好友是之后才想考虑的问题(看勾兑的情况)。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两种场景的区别。如果把人们的关系分为稳定态(好友)和非稳定态(群成员)。那么场景一就是以稳定态为主,非稳定态为辅的群组社交模式。在这种模式里面稳定态是主干,所以之前的微信建群方式在这种模式中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用户痛点。

而随着微信群组的普及,我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遇到场景二,即完全非稳定态或多数非稳定态的群组(面试、活动、派对等),这种群组的建立往往有很大的突发性和暂时性,而且很多时候我并不想加并不熟悉的人为好友,这就需要群组建立的逻辑从“好友→群组”,变成“群组→好友”。二维码是一个方案,但是只能一对一,效率太低;我们需要的是一对多,甚至多对多。“面对面建群”则走得更远,不再以任何一个人为中心,而是微信本身充当了这个角色,完全摆脱了“好友关系”这个大前提。

我们再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在酒吧看到一群人,其中有个妹子我很中意,他们要建立一个微信群,然后其中一个人大喊,大家都输入“1024”,然后我默默地掏出了手机……

— 完 —

本文作者:Dr-Monkee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1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角度,如何评价 QLOCKTWO W 这款手表?
儿童互联网产品策划、设计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