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 他却已死了。

——臧克家

《无间道》是香港电影史的一座扭转乾坤的丰碑,亦是百看不厌的影史经典。

历史地位

2002 年无间道上映之时香港电影业很不景气,港片出一部死一部,单片票房大都在 200 万港币左右,有 500 万已经很好了,但最终《无间道》在香港收获 5500 万票房,并被美国华纳公司以 175 万美金购入重拍权,创造了亚洲电影之最,重拾香港电影的自信。这是《无间道》系列在商业上和品牌上的成功。

随后,在 2003 年的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无间道》获得 16 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 7 个重要奖项,成为最大赢家。这是对《无间道》艺术上的肯定。

黑帮电影一直都是港片最主要的类型片之一,但 95 年以后却有不复当年之感,很多此类影片难以拍出新意,观众因此流失。《无间道》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大无畏地选择了黑帮卧底题材,并且匠心独运,笔墨最重的部分并不放在黑道与警察的对立,而是置于人心的纠缠、警匪身份的倒置、人世的道义这样精神境界极高的层面上,在某种意义上打开了香港警匪电影的思路。此为《无间道》潜藏的、深远的威力。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无间道》这部作品本身来品味一下其魅力。

卧底

做卧底是什么感觉?飞鸟冰河老师有一段话曾谈到做卧底的悲哀,他说:“你要获取别人的信任,以此来达到你的目的,但你又注定要背叛这种信任。你做的越是成功,你的失败感就越强。”

和人们日常中的“卧底体验”不同的是,《无间道》里的卧底没有任何自主权,从始至终都只是受尽刑法的玩偶、棋子,他们的失败感和压抑感被一次次“成功地活着”以指数型放大。

刘伟强暗地里给了卧底这个身份的主体一条线性发展的轨迹:

“接受使命”→“挣扎反抗”→“无奈屈服”

通俗转化一下似乎人物状态更为明显,即:

“被动”→“主动”→“被动”。

如此安排,卧底身上极端悲凉的宿命感便成为一切写绘的底色,挥之不去。

本片卧底主要刻画了两人:

陈永仁:本是警察,九年卧底(接受使命);除掉韩琛,用录音带威胁刘健民想恢复身份(挣扎反抗);被警局的另一卧底枪杀(无奈屈服)。

刘健明:本是卧底,九年警察(接受使命);除掉韩琛,隐瞒自己卧底的身份(挣扎反抗);被陈永仁发现威胁,眼看卧底身份就要公之于众(实为解脱),不料陈永仁被杀,不得不继续无边无际的卧底生涯(无奈屈服)。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一句话:“人与人无仇,与自己的仇不共戴天。”这话放到《无间道》里解读,“自己”亦可译为“命运”。人这一生都在于命运搏斗,原以为至死方休,谁知鬼也有鬼的命运。《无间道》在对待命运的态度既绝望,又苍凉。

天台与电梯

这里谈两个意象。作为摄影指导,杜可风对天台的呈现冷制,不抒情。天台之上光线明亮,之下则邪恶隐藏着“城市 ”,城市里又居住着“众生”。我把这里的天台理解为“地面”,把天台下的“城市”则理解为“地狱”。电梯,就是这无间地狱内的通道。

《无间道》中有四场天台戏:

第一次:陈永仁跟黄督查抱怨卧底工作迟迟没有结束;

第二次:陈永仁跟黄督查在最后一次见面,讨论内鬼。

第三次:陈永仁在天台给刘永建打电话约好三点见面;

第四次:陈永仁跟刘建明在天台见面。

每场天台戏陈永仁都出现了,直到他死去,电梯下降,通往“阎王殿”。“人间即地狱”的意旨呼之欲出。

“无间”

港人好佛。《无间道》的英文名是《Infenal affairs》,直译为“地狱之事”。片头直白地表述,“《涅槃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即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无间”从语法上切入,意为“不断”,放到“地狱”这样斥满神佛观念的空间里,它的含义则立刻被宗教化。

传说其义有五:

一为“时无间”。即日夜受刑。

二为“空无间”。即随处受刑。

三为“罪器无间”。即用刑方式不限。

四为“平等无间”。即受刑无关身份。

五为”生死无间“。即受罚不关生死。

这五条每一条都与剧情紧密扣合。

无间,即“轮回”。如人生如意,世人皆愿“生生世世”。若不如意呢?逃脱不掉的宿命感之下是《无间道》绝望与悲苦交杂的思辨如果细心的话可以看到了影片之中蕴含的轮回。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暗示是:孩子

陈永仁在马上上偶遇前女友:

——“好久不见了。”

——“六七年了吧。”

——“还好吗?”

——“我结婚了。你呢?还在道上混?”

——“你女儿呀?多大了?”

——“五岁。”

——“妈咪,我今年六岁了。”

——“对不起啊,妈咪说错了。”

表面上看,似乎陈永仁的前女友已经结婚生子这毋庸置疑。但是最后“五岁”与“六岁”的口误以及葬礼上前女友泣不成声,女儿感到万分惊讶的镜头,都不禁让人得到一个猜测:前女友的女儿即陈永仁的女儿。

联系剧情来看,也就是说,陈永仁虽然死去了,但是她的血脉作为他的延续仍在世间活着,“生死无间”,痛苦、悲伤将“无间”地在她身上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这种极其抽象的东西我本不乐于理解。但是在《无间道》里,若将“道”浅显地理解为“选择”也未尝不可。

——韩琛:“算命的说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我不同意,我认为出来混的,是生是死要有自己决定。”

—— 刘健明:“你选的。”

整个无间道的故事里,一切选择均不可逆,不可改。陈永仁一出警校,就再也回不去了。刘健明选择了走黑道,就意味着杀了一个(韩琛),还要杀第二个(手下)、第三个(……)。每一个简单的细节背后都为后面的情节以及影片主旨埋下伏笔,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例如:黄督查与韩琛当面对峙的那场戏中,黄督查说:“如果谁输的话就会死。”

结果没想到黄、韩两人都死了。这也许意味着在刘伟强看来,人生没有赢家,大家都在承受苦难。

黑白

《无间道》最叫人令人凝神的一点哲学思考在于,黑白的界限并不分明。

警察与黑道,好人与坏人,坚强与脆弱,这当中的主体并不唯一,身份也经常变换。而人生呀,常常就是这样,当任何符号、事件和背景都成了一种陷阱,原先它们所承载的意义也许就会变得完全被相反的意义替代。若执念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对一切事情进行划分,容易变得无趣不说,还变得疲惫、苍老与绝望。

才不喜欢疲惫、苍老与绝望。

如果实在黑白太分明,不知道如何匀一匀的话,嘿,不如我教你一招儿,看我 —— 眯着眼睛,往前看,就像眼镜蛇没戴眼镜一样。嘻嘻。

最好莫不过少女心气。

本文同刊登于「知影」微信公众号。

到微博上找知影: http://weibo.com/zhimovie2014/
关注微信公众号:zhimovie,我们一起来聊电影。

———————————————

发自知乎专栏「知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