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保守秘密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窥探分享秘密是不是就一定快乐呢?这两天,一款app应用在朋友圈中,悄然走红:彼此相熟的人们可以平台上,匿名“爆料、八卦、分享任何秘密”。这种熟人匿名社交方式,打开一扇通往未知的“暗室”之门。

这款叫做“秘密”的应用,用户手机注册后,手机联系人将被收录,一旦其他人注册,将形成“隐形”的熟人圈,使用者发信息或评论,但并不显示彼此身份。

徐小姐:在你手机通讯录的人注册了,他发的信息你一定能看到;另外我的朋友们都对一个“秘密”信息点了赞,它会自动推送给我。

就像在一间漆黑的暗室中,人们可以说出和听到彼此的“秘密”,但又不知道谁进入了屋子,谁在发问、爆料和评论。这样的方式充满新鲜、紧张和刺激。

使用者分享的秘密包罗万象:有人问“公司某人是什么样的?想去跳槽的公司薪水多少”,还有人对暗恋对象大胆表白。

但很快,身披“隐身衣”的人们尺度开始放大,行业职场圈子中小有名气的人成为议论对象,“秘密”内容涉及到职业操守、生活作风的负面信息。这样的情况,让使用者吴先生从“欲罢不能”,渐渐排斥:

吴先生:也许是真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但都是负能量,会把人性弱点放大。

资深IT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指出,不同于陌生人匿名社交,熟人圈信息渠道窄,即使是匿名,流言对当事人影响是显性的。

王煜全:平时不敢说的在这里说呗,比如说女孩生活作风怎么怎么样;有点像揭黑,但又是谣传。按说匿名不用介意;但很多人被黑,愤然跳出来说我不是这样的,对当事人有很大影响。

这样分享“秘密”的方式和平台,是否有侵犯隐私或名誉权等法律风险?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专家于国富说:用户应对言行承担责任。受到侵犯的用户,可以要求平台删除,在拒绝删除或不及时删除的情况下,造成扩大损失仍然要承担责任。

目前国内市场中,腾讯通过微信占领熟人社交圈;陌陌等软件应用瞄准陌生人社交圈;熟人匿名社交更像是中间体,国内尚无先例。

如何兼顾社交产品的产品属性、用户体验和和隐私保护的平衡?王煜全指出,互联网与线下领域的法律规则应当统一。

王煜全:现在很多东西只不过用互联网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质还是一回事。线下如果禁止墙上贴帖子匿名攻击别人,线上就该禁止这种匿名行为,还是需要法律做约束的。

阅读原文
举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