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无论何时都是个激动人心的话题。虽然从周鸿祎到李开复一众江湖大佬再三表达了不支持学生创业的观点,但我每当看见一张张满怀冲动的面孔奋身投入到改变世界的尝试中,仍然忍不住在心底为其摇旗呐喊。

 

就在昨天,我偶然结识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个名为“Dormi”的团队。Dormi 是一家基于校园的社区电商,在其联合创始人余梓熔看来,由于国内宿舍环境比较单调,一些学生试图让宿舍生活更加丰富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基于此,Dormi 汇集了从书架、收纳箱、拍拍灯直到肥皂盒的一系列颇具创意的宿舍用品,尝试为学生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就像梓熔自诩的“文青范儿”一样,Dormi 无论从 UI 到商品组合,都一致体现了“精致 + 实用”的诉求,在看惯千篇一律的淘宝模板后多少会给予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坦白说,我就是第一眼被 Dormi 清新友好的界面所吸引,之后才决定跟梓熔聊聊。

 

单从模式上看,梓熔的生意并无新颖之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无数前浪已经拍死在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上。然而在更多交流后,我意识到 Dormi 背后的些许不同,或许从中能够看到一些校园创业的可行思路:

 

1、瞄准特征鲜明、地理集中的消费区域

 

中国高校平均在校学生数约 11000 人,大量人口以极高的密度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中,使得校园市场总量较为可观,同时营销和流通成本却相对低廉。以广外为例,其所在的广州大学城坐落于一个小岛上,与城区隔水相望。不到 18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生活着十所高校的 20 万学生,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以人均每月 1000—1200 元可支配消费计算,可供新入局者分割的市场容量在二十亿以上。我曾经尝试在自己母校(虽然不是广外)推广一款微信应用,一幅 70 元的海报在首周就带来上千订阅者,用户获取成本极其低廉。

 

2、着眼于校园市场的相对隔绝

 

中国缺少真正开放的校园,多数院校都试图打造一个自成一体的商业环境。这种隔绝既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部分也来源于管理方的人为限制。如果能在校园内外、校园之间建立一个更高效的信息、物品、人员流通架构并发现一定盈利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商业想象。据梓熔介绍,由于从广州大学城内到最近的宜家需要 1 小时车程,所以即便 Dormi 的家居产品价格优势并不算明显,却仍然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

 

3、基于对校园市场的理解和洞察

 

学生创业者往往缺少产品资源,但对校园市场的沉浸使其比外部企业拥有更好的视角。Dormi 团队创业的动机之一,即是发现很多淘宝店铺销售的家居用品不能很好地与宿舍环境融合。从床位的大小、写字台的高度、造型甚至颜色上,大众品牌没有对校园用户做出有针对性的适配。同样,当学生上淘宝搜寻宿舍用品时,又找不到精准的筛选条件而湮没在海量选择中。

 

4、发挥优势的市场渗透能力

 

出于成本考虑 Dormi 目前还只做线上。在网站推广中,团队成员的学生身份带来了莫大便利。除了为商品可信性提供背书,也有利于调用各种资源实现外部企业无法达成的营销手段,比如 Dormi 会将书架直接配送到宿舍并协助装配。正如当年京东推出隔日送达对我的影响一样,细微的体验领先足以成为用户转移的理由。

 

5、借势校园天然的口碑传播环境

 

远说有 Facebook,近说有饿了么与超极课程表,这些从校园发迹的公司都很好地充当了学生间口耳相传的话题。举 Dormi 的例子来说,同学创业 + 创意家居足够形成一个有力的噱头。由接触到好奇,由好奇到体验,由体验到满意,由满意到忠诚并主动再传播,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只要产品、概念足够吸引人,学生们会被身边朋友的推荐和示范行为逐个攻陷。

 

6、充分利用校园的廉价资源

 

官方的扶持、各类创业比赛以及学生对项目经历的渴求,都会帮助校内团队解决一些资源筹集上的门槛。比如广外的 BAB(Be A Boss)大赛允许获奖团队免租入驻广外创业园,同时每年提供少量的资金支持,这对初创团队度过经济压力较高的早期相当必要。据我所知,饿了么筹集原始资本的方式就是参加各种创业比赛。除场地和资金外,至少表面上金字光鲜的创业招牌经常吸引到学生中的不安分子为你打工,而且几乎不用支付薪酬。或许招你进去的就是未来的 Bill Gates 或小扎,who knows?

 

挂一漏万,只希望为还在象牙塔内的同道诸君提供一二助益。写完突然想起《普罗米修斯》中机器人 David 的一句台词:

 

“big thing has small beginning”

 

不知各位功成业就的互联网大佬、是否还记得那指点江山、历数风流的学生少年时?

 

来源:36氪

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端联盟3月30日北京“三月闹桃花”物流行业020创新模式线下活动邀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