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名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25岁的海子离去25载,如果在世,他已到知天命之年,这仅仅是如果。

   今天,无数人吟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怀念这位早逝的诗人的时候,更多是感慨今日与昨日的云壤之别。

   海子的死被过多阐释,纵观这25年,他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转折点,海子写不出今天的诗歌,这个年代的诗人写不出80年代的诗歌,诗人们说,今天,诗意的栖居或比写什么诗歌更重要。

  “海子,如果你还活着,你是否已成了幸福的人,正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25年前的3月26日,25岁的诗人海子躺在铁轨上,远处隆隆火车声响起,阳光刺眼,野花怒放……他留给世人无尽的遗憾,还有那美好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

    今天,是海子去世25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海子诞辰50周年。

  1964年的3月24日,诗人海子生在安徽农村,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

    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而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

    在今天,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海子,人们也在假想,在另一个世界,海子有没有寻到他的温暖,正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25年前的今天,暮色中的山海关,一辆缓缓而至的运煤列车,永远带走了那个叫海子的白衬衣、蓝裤子的矮个儿青年。

    随后,几位与他同样写诗的颇具声名者,或自缢、或自沉,或斧劈、自毙……很难说这几起悲剧之间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诗坛频遭重创,几员“大将”相继折损,一片凄风苦雨。

    而他的离去,终于有一天,被称为“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结束了”。尽管,后来以某人之逝,断言某个时代之结束,渐成套路。而当时,以此权衡海子,确可谓名至实归。

  结束了么?确乎是结束了,而其实又不绝如缕……

  他活了25年,“走”后至今,竟也有25年了。

    光阴,如此之快,一如其诗句,“以梦为马”,在梦中,已是万水千山飞过。想想,他若生息至今,其戛然而止的生命会整整翻上一倍。

    几乎可以确信的是,因禀赋及兴趣所在,他会深知自己的天命仍是写诗,愿为诗去苦乐备尝。而他又会否猜得出,他“走”后的这个人世间,其实早已是沧海桑田。

    25年了,随时光之流逝,无数曾名动江湖的“大鳄”早已湮没无闻,或仅存其江湖名号在兀自流传,无数曾万口传诵的诗句,也逐渐被人们厌倦、淡忘以至于蒙尘。

    而海子的一些诗句,则历久弥新,耐人咀嚼。

    尽管读之诵之者,并非全系知音,比如那句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成无数楼盘之绝佳推广语。

  斯人已逝,话题未绝。他活了25年,又“走”了有25年,面对这位诗人的生死存殁,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他、理解他?谁能真正从他的诗中读懂其全部秘密?不得而知。能够看到的是,他魂随风去之后,无数读者以及诗人、评论家们,各种分析揣测,各种追思缅怀。

    海子如是,顾城亦如是。也许,真相永远无法到达了,好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用心去读读他们,想想他们。

    海子卧轨时,现场留有一纸,“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在他而言,当然是决绝。但怎么可能呢?怎么会与任何人无关呢?换言之,他和他的诗,与我们有关,无论他生前还是身后。

  那么,他便永在。

今天和微信姐再次读起那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