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July

2_83

在一篇揶揄英式早餐的文章中,作者写道:英式早餐,名字都足以让地球人颤抖—优质农副产品的最惨结局。(某些)无节操英剧,又何尝不是以“国耻”的方式成就“国粹”呢?全亚洲人民被粉红泡出一身软媚,亦庄亦谐的BBC适时地端来名为《9号秘事》的暗黑料理,饕客们打了个满意的饱嗝后,立马被强烈后劲弄得生理心理皆不适,差点就噎死人生。

可别小觑这个看似摆不上台面的恶搞剧,它其实颇具文学气质,不少人说“欧·亨利的作品拍成电视也许就是这副德性”。短篇小说最见真章,如果一个单元剧,以20分钟左右的片长,交代情节同时,铺设层层机关,隐藏毁三观的超大信息量,还能在结尾抖出令人或背脊飕飕、血压飙升、脑筋打结的包袱,余味中嗅出风格化电影的气息(譬如EP1之于“暴风雪山庄模式”,EP2之于《两杆大烟枪》,EP3之于《致命ID》),你就不得不对主创的大脑构造感到好奇了。

从《疯城记》走出来的黄金搭档Steve和Reece,肯定不信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说。两位编剧一脑抽,把各路神佛妖孽召集麾下,放进变态、复仇、变性、猥亵、精分(精神分裂)的魔方里,转一转,编出一个个让上帝不停打喷嚏的故事。戳穿生活的遮羞布,揭破带进坟墓的秘密,暴露人性深处的阴戾,在他们的视野内,没有什么人和事是神圣不容侵犯的:老爸是连儿子都不放过的娈童犯,娇妻是条异装癖的汉子,精分教师陷溺在妄想里杀人……

不想当演员的鬼才不是好编剧,两位编剧还热衷在自家剧里以各种不堪形象掺一脚。同性伴侣、爆头笨贼、精神病人,从涮自己到涮世人再到涮上帝,像恶魔毫无恻隐,像顽童毫无敬畏,人物和剧情越神经,神剧趋向越明显,谁让他们就是这么不信邪地酷呢?

《9号秘事》沿袭英剧传统: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刺探人性和生活。推荐的人以 《黑镜》做类比,冠上姐妹篇的名号。对此,几乎可以想象Steve和Reece嗤之以鼻的傲娇模样:相对于气吞山河的《黑镜》,小格局的《9号秘事》恐怕要敬谢不敏。前者刷的是高科技的梗,后者揭发的是人性深处的垢。别对《9号秘事》寄望更多,除了看得过瘾,它别无所长。但艺术就是艺术,没有义务扯上意识形态和社会责任感。况且,《黑镜》第二季已明显让人感到形式和主题对戏剧本身的“挟持”,与其端着公知范儿忧国忧民,倒不如看两个慧黠玩家,将神笔化为手术刀,解剖生活的“遗体”,取出血淋淋的病灶,还不忘像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一样标榜:黑色幽默源自于对生活深深的溺爱。

《9号秘事》是戏剧对本源的一次回归,撇开一切非艺术因素,尽忠职守地把戏剧性这种东西玩到出神入化。人生的变奏断章,聚焦在九号门牌下一个个荒诞空间。衣柜里连呼吸都是呈堂证供,戒备森严的豪宅填满笑料和巧合,单身汉公寓是真真假假生生死死的灵异结界……再配上暗结鬼胎的道具、突兀的场景切换、诡异的打光、神叨叨的对白、舞台剧式的浮夸表演,每个镜头都被破解不尽的伏笔和暗喻撑满了—它经得起一看再看,时时温故知新,处处幡然醒悟,没有一秒钟是废料。

作为阅剧无数的观众,虽然从第一分钟就预料后面有反转,但只是猜中形式,却难猜中内容。编剧并不企图征服观众,而是掏心窝子跟他们周旋,明示、暗示、调戏、混淆、障眼法,用尽一切手段和心机,撂下开放式命题,令脑补的想法变成鞭子,抽打思维的陀螺,钻得人心里发毛。

用同样恶搞的调调来形容该剧:一幕幕人艰不拆,在不明觉厉的细节处细思恐极,但因各种神展开和逆转,绝不会累觉不爱。第一季目前还在更新中,第二季已早早续订。可见此剧有它独特的受众市场,在这个磁场里,观众很难匀出精力去掂量拍摄手法、技术手段、思想主题等问题,他们的全副心智都用来猜测内情,沉浸到故事的无数种可能里去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