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真的很好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观众的关系?

中国电影既不是迎合观众,也不是赢得观众,不是带领观众,也不是盲从。

中国电影自己发展出一套即要对付审查,又要对付市场,还要吸引煤老板,又要在乎制作人员动手能力的自我体系。

她装出一副爱听观众反馈的样子,实际上鄙视观众,可是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去创新,去赢得观众尊重,真是奇葩。

故此她找不到北,自说自话了。

她既不反映现实,也不去像好莱坞 / 宝莱坞那样造梦,也不是作家电影那样去自我表达。

她只是各种寻找机会的电影文艺青年,投资商老板之间互相意淫的结果。

我都不知道她到底要干什么!

一切的事情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是原因绝不是一个,往往是两个主要的原因再加上一堆处于从属地位的原因共同作用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1,中国审美的话语权在发生深刻的转移:

当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最快时期,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 2%的速度递增。

从 2000 年的 35%到 2013 年的 52%,这接近百分之二十的新增人口,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流。

电影作为一种消费习惯,在 2000 年前后还是十分罕见的,除了一线城市,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是一件让人挺稀奇的行为,而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司空见惯。

在以前,电影主要是拍给一线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北上广几个少数城市的人看的,那个时候,北上广几个城市的票房占据着全国票房的大头,而现在二三线城市的票房已经是总票房的百分之七十。

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品味,决定着电影的品味。

以前,电影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精英手里,上个世界 80 年代以前,话语权在政治精英手里,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电影话语权在文化精英手里,电影拍什么,怎么拍,都是文化精英说了算,普通民众对电影精英都是一种仰视,电影的题材和式样,都体现了精英文化的特点。

我不能想象,《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放到现在会有多少票房,甚至,那个投资人会去拍这个题材。《阳光灿烂》也不会有人去拍。

对电影的评论也停留在文化精英手里,电影,实际上是一个自产自销的过程,整个流程环节和普通民众并无太大关系。

随着网络的普及,随着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暴涨,随着银幕数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审美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二三线城市人口里面,他们和一线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品位。

一线城市的人,从出生开始一直到受教育,他们有机会得到艺术的熏陶,就算经济能力不好,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国际先进文化的浸润,而且成本并不高。

在北京,能在电影资料馆门口逡巡,能在五道口寻找打口 CD 的人,并不是有钱人,他们会喜欢 Michael Jackson,喜欢摇滚,听欧美音乐,看好莱坞电影,看士郎正宗,津津乐道于日本特摄,喜欢《星球大战》,有着各自的爱好,并且能发展自己的爱好。

根据我在北京上大学的经验,北京籍的学生在物质和文化消费层面的比例和来自县乡城镇的学生有比较大的区别。

而对于刚刚进入城市化的二三线城市,这里的人能得到文化熏陶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人可能从小没有看过纯正好莱坞电影,听过枪炮与玫瑰,也从来不听打口 CD,他们的娱乐可能来自于 QQ 空间什么的,他们的审美实际还停留在城市化以前的状态。

当他们进入中国电影消费主力的时候,他们的品味其实就是物质消费,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觉得《小时代》如此之伟大。

以上的观点,其实也是《纽约时报》对《小时代》火爆的一种解释。

2,电影市场长期不成熟。

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有一个特别鲜明的特征,就是“市场细分”。

我就拿中国比较成熟的餐营业举例,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说,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能接受,喜爱的产品。多年的餐饮文化让我们知道,好吃的食品极可能出现在大饭店,也可能出现在路边摊。我们不会一蜂窝得去装修豪华的酒楼吃饭,也不会唯路边的苍蝇馆子不吃,每个人都可以合理的消费。不管你喜欢吃什么,有那种口味,大陆的餐饮业基本都能满足需求。

而电影不是这样的,电影市场远远没有做到市场细分。

一个市场,各种不同的产品占据不同比例的市场份额,作为厂家,我们可以选择做那种市场份额的东西。做苹果手机可以赚钱,做山寨手机也可以赚钱,大家各自发展,整个市场像一个发育良好的丛林,生态健全。

电影市场是什么样子呢?好比一块地,来了一群人,这一群人不知道为何,总是只愿意生产一种农作物,几乎所有人都做一种东西,比如只种罂粟,因为这个赚钱,于是没有稻米,没有水果,没有茶叶,没有药材……这样的结果,就是最后大家都饿死。

所有的厂商都好像害怕做那种市场份额比较小的东西,都带着巨大恐惧心理,只做那种看上去,听上去市场份额最大的题材,好像拍别的题材都是死路一条。

久而久之,观众只能看一种题材,制作方只能做一种题材,恶性循环,万劫不复。

为什么主人公家里都看上去那么光鲜?

因为不光鲜的电影都死的很惨。

3,次要原因:审查,热钱,制作人员素质下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