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现蛙科Ranidae湍蛙属一新种——新都桥湍蛙Amolops xinduqiao Fei, Ye, Wang and Jiang

​​

作者:王聿凡 蒋珂

 

111

新都桥湍蛙雄性,四川康定县新都桥镇 海拔3400 m 王聿凡 摄

1950年,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刘承钊院士的英文专著<Amphibians of Western China(华西两栖类)>出版。书中描述发表了一系列中国两栖动物的新物种,其中就包括了采自四川康定县的康定湍蛙Amolops kangtingensis。随后的1961年,刘承钊院士与夫人胡淑琴教授在《中国无尾两栖类》中记录到,康定湍蛙与发表时间更早的四川湍蛙Amolops mantzorum(最初发现于四川宝兴县)在制作成浸制标本后通过体色很难区分开,因而认为康定湍蛙无效,应视为四川湍蛙的同物异名。

1987年,有学者对采自康定县新都桥镇的湍蛙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细胞分类学),认为其在核型方面与四川湍蛙的差异明显。于是康定湍蛙的有效性又被恢复。随后,尽管不少学者支持该结论,但仍然有学者对此保留质疑,康定湍蛙的分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兴起,学者们试图通过这一新手段来解决康定所产湍蛙的分类问题。其中2015年,有学者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认为康定湍蛙代表“雅砻江水系-高海拔(3000 m以上)支系”,而四川湍蛙代表“大渡河水系-中高海拔(1200~2400 m)支系”,两者分化明显,故支持将康定湍蛙作为有效种。

但是,我们核查原始描述后发现,康定湍蛙的正模标本是采自康定县城附近的雅拉沟(海拔2400 m),而根据上述分子系统学结果,雅拉沟分布的是四川湍蛙,属于“大渡河水系-中高海拔(1200~2400 m)支系”。也就是说,康定湍蛙模式产地的标本其实是四川湍蛙,而所谓支持康定湍蛙有效性的结果,其实是误把康定县新都桥镇当作了康定湍蛙的模式产地,而把另外一个未被描述的新物种错订成了康定湍蛙,进而认为所谓康定湍蛙有效。

在查看到保存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康定湍蛙正模标本后,我们发现康定湍蛙的正模标本为雌性,体长(74.0 mm)与四川湍蛙雌性标本的体长范围(59.0~72.0 mm)接近,但明显大于体型较小的产于新都桥的湍蛙物种(雌性48.5~56.6 mm)。

因此结合形态和先前发表的分子结果后,我们确定,康定湍蛙就是四川湍蛙的同物异名,而产于新都桥、先前被误订为康定湍蛙的,其实代表了一个未被描述的新物种。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于今年正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中将康定湍蛙作为四川湍蛙的同物异名;而产自新都桥的湍蛙新物种,自1987年被误鉴定而“隐姓埋名”30年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新都桥湍蛙Amolops xinduqiaoFei, Ye, Wang and Jiang, 2017。

新都桥湍蛙模式产地是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新都桥镇(海拔3400 m),栖息于河边石滩上,夜间活动,繁殖期约在9月。除模式产地新都桥外,还分布于康定县六巴、朋布西、东俄洛等乡镇,折多山以西的雅砻江水系高海拔地区可能也有分布,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确认。另外,新都桥湍蛙生活史和蝌蚪形态等也还一无所知,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本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珂(通讯作者)、王聿凡(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费梁、叶昌媛共同合作完成,发表于<Zoological Research>杂志38卷第3期138~145页。

原文链接:

http://www.zoores.ac.cn/EN/abstract/abstract3815.shtml

112新都桥湍蛙雌性,四川康定县新都桥镇 海拔3400 m 王聿凡 摄

审核:王    剀

编辑:陈宏满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

www.amphibiachina.org

微信:Amphibiachina

微博:Amphibiachina​​​​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