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豆瓣」和通常所说的「豆瓣的整合客户端」完全是两回事。

豆瓣有小组、有线上活动、有豆邮、有 FM 、有日记、有相册、有小站、有书影音资料库……过去人们常说的「豆瓣客户端」,是说能不能把这些产品整合到一个 App 当中,省去各个产品间来回切换跳转的麻烦。说白了你们口中的「豆瓣客户端」其实是 PC 端豆瓣网在移动端的完整复制。

而现在的这个「豆瓣」—— 但凡用过五分钟的都会明白—— 它和什么「整个豆瓣的客户端」根本没半毛钱关系。它的主要功能是书影音活动条目、基于条目的聊天室、对条目的收藏以及少量的个人主页。

这个产品的出发点是:「如果 2005 年大家不是用电脑而是用手机,那么豆瓣会是什么样子的」

豆瓣目前的 MAU 超过 2 亿,其中单小组就有 8000 万,算上其它社区类产品,豆瓣的工具属性比重已经很低,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个社区产品。
然而这个社区能够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其实是豆瓣的书影音条目。豆瓣诞生的时候中国互联网里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影音资料库,这个较为专业的资料库为豆瓣社区过滤了最初的种子用户,然后随着豆瓣的发展,它在搜索中的权重不断提高,由书影音条目和其衍生出来的内容开始源源不断地为豆瓣过滤更多的社区人群。
人群过滤器是泛兴趣社区能够成立的前提,豆瓣的书影音条目对豆瓣社区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有关「人群过滤器」的解释详见:移动社区和传统互联网社区有什么不同?

用工具属性吸引用户,进而用社区属性留住用户。这(可能)是「豆瓣」app 的第一个逻辑。

豆瓣小组 team 曾经有一个叫做「tavern」的被 cancel 掉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户自发创建的多人聊天室,当时的设计逻辑是去掉豆瓣小组的内容属性,在互动上做到极致。
反过来看豆瓣社区,它的价值主要是通过社区产生的内容来体现的。聚集人群——产生内容——放大内容价值,是大多数社区的主要模式。然而移动场景下大多是轻内容重互动,人们也许在手机上打的字会比在 PC 上更多,但那是为了互动,不是为了贡献内容。所以豆瓣在社区的落地方式上,选择了即时聊天。
「tavern」这个项目是豆瓣首次做即时通讯的尝试,虽然最后流产了,但它的技术积累没有废弃,沿用到了「豆瓣」上。

移动产品轻内容沉淀,重交流互动。这(可能)是「豆瓣」app 的第二个逻辑。

豆瓣小组移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用户难以认知。在 PC 上,用户在 web 之间容易跳入也容易跳出,所以小组可以让用户慢慢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产品。而在移动上……我滴个老天,小组主题都是去结构化的,甚至连分类都不容易,优酷可以说自己就是看视频的,淘宝可以说自己就是卖东西的,ZAKER 可以说自己是看新闻的,微信可以说自己就是聊天的。而豆瓣小组实在太难概括描述了,比如小组里有很多旅行内容,但这些内容全部隐藏在社区内查阅不方便,二来整体内容质量也不如穷游等垂直产品。无法一句话解释清楚产品给用户的价值,这对移动产品是致命的。
我在豆瓣时的最后一段时间提出的一个(理论上的)解决办法,就是强行将社区结构化,如果是电影,就每部电影一个小组;如果是旅行,就每个城市一个小组……这样整个产品的逻辑和价值就变得简单可描述。

用结构化的方式切割社区。这(可能)是「豆瓣」app 的第三个逻辑。

强调一下,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和推测,仅代表我个人。

下面说我对这个产品的担心。

1、工具属性不及格。「豆瓣」的书影音条目列表就是按照热门简单排列,没有分类没有排行,详情页里只罗列了部分元信息,其它都是通过跳转到其它 app 或 H5 页面完成的。这种粗糙的做法让「豆瓣」的工具属性大打折扣——明明它可以有更详尽丰富的信息。

2、产品决策不纯粹。在资料库和聊天室之外,硬加了一个之前内部实验的 wishlist 的逻辑,看上去是工具属性的自然延伸,实际不仅不会 work (用户不需要),还会搅乱用户的产品认知(这个「豆瓣」到底是干嘛用的)。此外还有音乐播放、我的评论之类的,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完全没有必要。

3、聊天室结构不合理。理论上结构化社区什么的也许都对,但在具体方案上要看具体场景,即时聊天由于没有内容沉淀,所以对时间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同一时间点有大量用户参与,否则就转不起来。所以那些总参与人数只有几百几千的活动、书、音乐聊天室根本跑不起来,就算是有几万人标记的电影电视剧,装了 App 的少一个数量级、用了 App 又进到聊天室当中的再少一个数量级、进到聊天室里同时也有其他人在的再少一个数量级……绝大多数聊天室的启动阈值根本达不到。另外社群的单位粒度和条目是不一样的,例如用户需要《权力的游戏》第一季条目、第二季条目、第三季条目,但只需要一个同名社区。

我的整体感觉是,一个合理的出发点和逻辑,在落实到具体产品方案和细节上出了问题,导致产品完成度低且杂乱。

另外就是……太丑了,实在太丑了,这次我还就伤害前同事的感情了,我不知道是谁做的,但你别说什么哪里丑、怎么才能不丑、美丑都是主观的。设计是你的责任你没有道理推脱给别人,丑陋就是丑陋。

最后…… 豆瓣加油。

谢绝转载

— 完 —

本文作者:Lebanner

【知乎日报】
你都看到这啦,快来点我嘛 Σ(▼□▼メ)

此问题还有 2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应该向豆瓣学习什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分享到